
美國洲際彈道導彈,真會出現在常規戰爭中嗎?
美國《紐約時報》5月29日披露,為便于美軍實施“先發制人”,美國國防部正敦促國會批準一項新的戰略武器部署方案,使美軍在潛射洲際彈道導彈上安裝常規彈頭。這個方案引起了很多媒體的關注和不安。《紐約時報》的分析認為,美國用這種常規武器打擊別國,別國卻沒有能力用常規武器還手,只能用核武器報復美國,會造成非常嚴重的后果。也有分析認為,美軍降低超遠程打擊武器的使用門檻,其意義還遠不止《紐約時報》所述,未來戰爭的模式將因此發生重大變化。中國軍方戰略研究專家彭光謙少將認為,美國不再需要事先進行軍事部署,不再需要把航母編隊派過去,不再需要遠距離投送軍事力量,不再需要和打擊目標周圍的國家商量建臨時基地……只要總統同意,馬上就能投入實戰。
·一小時內對威脅做出反應
“三叉戟”導彈自問世以來,一直裝的是核彈頭。但如今,美軍計劃將兩枚攜帶常規彈頭的“三叉戟II”導彈與22枚未改裝的核導彈混裝在同一艘戰略核潛艇上。每枚常規導彈可攜帶4枚分彈頭。據悉,美軍共有10艘可配備“三叉戟II”導彈的核潛艇,每艘載彈量為24枚。《紐約時報》稱,美軍計劃用這種導彈快速打擊恐怖分子訓練營、敵方導彈發射設施、核生化武器研發和儲藏設施。美國戰略司令部司令卡特賴特稱,美國面臨的突然威脅可能會出現在遠離美軍力量覆蓋的地區,而美軍不得不用幾天的時間向戰區附近部署戰機和戰艦。“我們的目標就是在1小時內對威脅做出反應,這其中還包括獲得總統授權的時間”。據稱,該項目將持續5年,總開銷約為5億美元。
美國《國際先驅論壇報》認為,如果計劃得以實施,世界上將出現第一種專門用于攻擊數千公里外目標的非核洲際彈道導彈,美國總統手里又多了一件“先發制人”的利器。但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前軍事分析家史蒂夫·安德烈亞森稱,該項目將破壞美國的國家安全。如果美國開創洲際彈道導彈首次用于實戰的先例,其他國家必然會群起效仿。現行的核軍備控制體制也有面臨崩潰的危險。俄羅斯總統普京也稱,這可能挑起毀滅全球的核大戰。其實,早在1995年1月25日,俄遠程預警雷達曾突然探測到挪威安島方向有個“導彈”朝俄方飛來。盡管這只是挪威發射的一枚3級科研火箭,但它在雷達屏上怎么看都像北約的潛射洲際導彈。時任俄羅斯總統的葉利欽事后承認,他第一次拿出了核密碼箱與軍方首腦聯系,商量如何對北約進行還擊,這或許是冷戰后全世界最接近核戰爭的時刻。
不過,卡特賴特認為,美方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減少誤會,如在發射洲際常規導彈前向俄羅斯等國家通報,或邀請外國觀察員監控導彈的測試情況,使其了解這種導彈與核導彈爆炸的不同。但俄方并不贊同。俄軍總參謀長巴盧耶夫斯基稱,該計劃不僅需要在軍事上,而且需要在國際法的層面上加以論證。此前,卡特賴特曾表示,美國希望中國能加入彈道導彈發射的信息共享機制,并推動建立互信的措施,成立“聯合數據交換中心”。
·威懾戰略由理論走向實施
美國國防部2002年出臺的《核態勢評估》報告,就曾明確提出在潛射、戰略、洲際三位一體的武器上替換核彈頭的發展方向。現在美國是要開始實施這個方案了。一旦把改裝后的彈道導彈運用于實戰,美軍將以形式上的“非接觸戰”來達到實質性的“快速決定性”效果。
美軍以往軍事理論創新的經驗是,局部戰爭的作戰需求催生軍事理論創新。1993年初,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就提出了非接觸作戰理論,指出美軍應充分利用自身技術裝備優勢,在不與敵人直接接觸、特別是遠離敵人的情況下,以各種遠程火力將其擊敗。美軍在科索沃戰爭、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中實踐了這一理論。美軍現在要用洲際導彈進行“非接觸戰”,無疑擴大了這一理論的內涵,使戰爭空間概念有了新的意義。“快速決定性作戰”理論誕生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其核心理念是在絕對速度和相對速度上都要快于敵人,盡可能迅速地對敵方目標進行決定性打擊,達到“震懾”效果。伊拉克戰爭中美軍常用的“斬首”行動就是該理論的主要作戰樣式。
俄《新聞時報》認為,10年前美軍專家預言的未來戰爭性質發生革命性變化的時代已到來。美軍主導的伊拉克戰爭表明,現代戰斗裝備可在不直接接觸的情況下摧毀對方。未來戰爭的作戰模式將非常簡單:一切能看到的都可以攻擊,一切可攻擊的都將被摧毀。未來戰爭將越來越具有局部性質,主力將是裝備最現代化武器和通信設備、數量不大的機動化混編部隊,傳統的陸海空軍種劃分將失去意義,在不久的將來,美軍與其他國家軍隊間的技術差距將不斷拉大,美軍將獲得在世界任何地點、任何時刻使用高精武器突然打擊任何對手的能力。各國軍隊都將以美軍為目標奮起追趕。
·美軍力保絕對優勢、絕對安全
中國軍方戰略研究專家彭光謙少將認為,美國一貫迷信軍事優勢萬能,現在搞這種武器,還是這種思維的表現。冷戰時期,美國的戰略思想是保持對蘇聯的相對優勢,以一種一旦動手則同歸于盡的恐怖平衡來保證核戰爭打不起來。但現在世界格局不同了,美國一超獨大,其軍事思想早就變得非常霸道,就是要在世界范圍內獲取絕對優勢,保證美國全球利益的絕對安全,幾乎世界上所有的地緣戰略要地、資源要地,美國都要追求絕對掌控。這樣的戰略,當然對美國的能力,特別是軍事能力要求越來越高。冷戰結束后,美國已找不到真正的對手,但其軍費卻達5000多億美元,約占全世界總軍費的一半。從這點就能看出,美國追求絕對軍事優勢的戰略是由很多具體行動來落實的。
美國國防部這次向國會提出的計劃,在研究美國軍事和軍備的專業人士看來,也是比較新的動作。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軍備控制與不擴散研究中心副主任樊吉社告訴記者,這種武器可以大大增加常規武器的作戰能力。攻擊距離達到6000至1萬公里,加上精確度極高的制導技術,直到現在為止,這樣的軍備都只是用在戰略核武器上的。從5年5億美元的投入計劃中不難看出,讓這種武器核常兼備并非難事。一旦正式裝備美軍,美國在常規軍事打擊中就增加了一種重要選擇,可以隨時對全球任何一個地方發動遠程攻擊。一些軍事專家認為,從某種意義上講,可以把這種超遠程常規導彈稱為常規戰略武器。
彭光謙指出,要從美國的整體軍事手段來看這種洲際常規導彈的作用。首先是美國已判斷自己在戰略核武器上處于數量和質量上的絕對優勢,美國所擁有的大量超遠程核武器已經遠遠超出了核威懾均勢的需要,作為幾乎永無使用可能的威脅手段閑置在那里,顯然是一種浪費,美國現在所做的,就是花不多的錢把多余的擺設變成實用的軍事打擊力量。美國在實際作戰模式上越來越追求不接觸、零死亡、少附帶殺傷和快速取勝,洲際常規導彈是符合這種方向的。事實上,美國的其他新式常規武器研發,如非致命武器或失能武器、基因武器等等,也都是朝著同一方向進行的。
對美防務建設有重要影響的美國未來學家阿爾文·托夫勒也曾指出,真正將揭開未來戰爭新篇章的是“非致命武器”的研究。俄羅斯《新聞時報》報道稱,目前,非致命武器的研制與生產已在美國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國防工業體系,美國用于非致命武器研制的資金逐年增長。美軍評估認為,未來戰爭的最終目標不是為了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也不是占領其領土,而是在政治和軍事上將其瓦解。從可操控武器向可操控戰爭轉變的趨勢正變得越來越明顯。美軍將要面臨的更多任務是解救人質、反恐與維和以及防止武裝沖突升級,對非致命武器的需求日益迫切。美國目前較成熟的非致命武器主要包括熱灼手槍、泡沫武器等。盡管非致命武器似乎很“人道”,卻有可能使戰爭變得更加殘酷,大量“敵軍”士兵可能成為瞎子、聾子,承受更多痛苦。美軍正秘密研制并準備使用的基因炸彈更聳人聽聞。該武器針對一定的人種和基因,通過人工、飛機、導彈、火炮等方式投入到敵國主要河流、城市、交通要道等地,在不知不覺中消滅敵對國家的人口,甚至滅絕整個種族或民族。
其實,作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美國制服對手的手段有很多,政治上制裁,經濟上禁運,信息上封鎖……為什么美國還要不遺余力地加強自己的軍事打擊力量,增加和改進自己的軍事手段?樊吉社說,在美國看來,無論其他任何手段,背后都要依靠軍事力量的威懾和支撐。此外,在美國的超強優勢下,外界力量似乎不足以限制美國的行為,美軍當然要利用這種機會拼命擴大其優勢。也正因為如此,美軍在肆意為未來的行動自由增加手段時,根本不顧及其他國家的感受和反應。樊吉社說,非常明顯,一旦美國突破了原先大家都不動用洲際導彈的禁忌,核威懾的穩定性就被破壞了。誰也不知道你打出來的洲際導彈究竟是核武器還是常規武器,這很可能造成后果難以估量的核誤判。(來源: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