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huán)球在線消息:以史為鑒,可以知興亡、明盛衰。
19世紀中葉,貌似龐然大物的沙皇俄國是舉世公認的軍事“巨人”,而幅員同樣遼闊的美國在當時卻被很多國家看作軍事上的“侏儒”。半個世紀過去后,沙皇俄國因不堪一戰(zhàn)的重負而在十月革命的炮聲中土崩瓦解,美國軍隊則以排山倒海的氣勢遠征歐洲,“侏儒”與“巨人”實現了戲劇性的歷史換位。而在這盛衰交替的背后,隱藏的卻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歷史法則。
1855年3月2日,沙皇尼古拉一世在懊悔和絕望中猝然死去。臨終前,這位至高無上的君主一定很悲憤,因為那些信誓旦旦地表示要效忠于他的臣僚無恥地欺騙了他。
事情的起因可以追溯到兩年前:1853年,沙俄為爭奪近東霸權而與由英、法、土耳其和意大利撒丁王國組成的軍事聯(lián)盟開戰(zhàn),戰(zhàn)爭爆發(fā)后,俄軍屢戰(zhàn)屢敗,不到兩年時間竟損失了幾十萬軍隊。陸軍大臣向沙皇匯報,導致作戰(zhàn)失利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英法軍隊裝備了射程可達1000碼的新式線膛步槍,而俄軍使用的卻仍然是射程只有200碼的老式滑膛槍。極度震怒的沙皇立即追問,陸軍部不是早在1845年就已經發(fā)布命令,淘汰過時的滑膛槍,以線膛槍為新的制式武器,那么為何現在部隊中見不到線膛武器?面對沙皇的責問,陸軍大臣只好講出了真相。由于軍工生產落后、經費緊張、主管部門督導不利等原因,部隊不但無法獲得足夠的線膛槍,連滑膛槍也嚴重短缺,現在很多部隊在作戰(zhàn)時要兩個士兵合用一支滑膛槍,1845年做出的規(guī)定,根本就沒有執(zhí)行。
尼古拉一世根據由一紙空文營造出來的兵強馬壯假象,悍然下令同時對英、法、意大利和土耳其等多個國家開戰(zhàn),結果卻被無情的炮火驚醒迷夢,在絕望中死去,這實在可悲。更為可悲的是,尼古拉一世的繼承者們也沒有跳出這一怪圈,在此后近半個世紀的時間里,俄國一直虛有其表地保持著一個軍事強國的威勢,可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俄軍士兵卻不得不三人合用一支步槍,一個俄軍士兵曾告訴英國戰(zhàn)地記者:“除了士兵的胸膛,我們(俄國軍隊)一無所有。”
與沙俄相反,在很長一段時間里,美軍的領導層一直處于一種高度緊張的精神狀態(tài)下。
南北戰(zhàn)爭結束后,謝爾曼出任美國陸軍司令,任職期間,他在向國會提交的軍事報告中反復強調:美軍訓練不足,裝備很差,人數極少,如果不盡快改變這種狀況,美國國運堪憂。謝爾曼之后的幾任美國陸軍部長也是如此,在近半個世紀的時間里,美國軍隊的領導人一次次地面向美國公眾大聲疾呼,美國軍隊正處于非常糟糕的境況下,以軍隊目前的狀態(tài),一旦發(fā)生戰(zhàn)事,很可能一敗涂地。在這種人為制造的恐慌氛圍下,很多美國人都擔心在未來的戰(zhàn)爭中自己的國家會遭遇喪師辱國的悲劇。可是,在后來的幾次對外戰(zhàn)爭中,美軍卻一次次地大獲全勝。
難道美軍的將領們在撒謊?答案顯然是否定的,謝爾曼等人的報告確實反映了美軍當時的真實狀況,但是,正因為及時了解了軍隊的真實情況,美國人才得以在和平時期就采取各種相應措施予以補救,這是美軍能夠在后來的美西戰(zhàn)爭、菲律賓戰(zhàn)爭和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中屢戰(zhàn)屢勝的一個重要原因。
同現實的美國人相比,俄國的沙皇和他的臣僚們最大弱點就是缺少了一點直面現實的勇氣,而這勇氣的有無,直接決定了近代美國和沙俄軍隊的命運。沙俄軍隊諱疾忌醫(yī),結果問題越積越多,最后在一戰(zhàn)的炮火中灰飛煙滅。美軍通過正確認知自身不足而不斷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最后由弱轉強,在一戰(zhàn)期間發(fā)展成為世界頭號勁旅。
人們都不愿意聽壞消息,但是很多時候壞消息可以幫助人們發(fā)現問題并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如果滿耳都是好消息而聽不到任何壞消息,那就只能證明一件事情,很多問題還沒有被發(fā)現和解決。解讀近代美、俄軍事力量的不同命運,我們或許可以得到這樣一個啟示:對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而言,落后并不可怕,對落后現實缺乏足夠的了解和清晰的認識,才真正可怕,甚至危險。(來源:解放軍報
編輯: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