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總統先生,不論是現在還是未來,俄羅斯的‘導彈盾牌’都是戰無不勝的。”據俄羅斯《共青團真理報》報道,俄戰略火箭兵15日在伊萬諾沃州的樹林中向普京總統展示了“21世紀導彈”——白楊-M公路機動型洲際導彈(北約代號SS-27)的威力。研制單位莫斯科熱力工程研究所所長尤里·索洛門諾夫向普京保證,西方還沒有這樣的導彈,要造出與移動式白楊-M相匹敵的導彈系統,除俄羅斯以外的國家都需要花費15-20年時間。
·停車就能發射
12月4日,3枚白楊-M公路機動型洲際導彈及其配套車輛正式交付俄軍捷伊科沃火箭師,擔負作戰值班任務。15日,普京總統在國防部長伊萬諾夫、戰略火箭兵司令索洛佐夫上將的陪同下,檢閱該師并觀摩了新導彈隱蔽展開及模擬發射的全過程。
與俄軍前幾代機動型洲際導彈相比,白楊-M導彈的最大不同之處在于其能在行軍路線上的任何一個地點實施導彈發射,這使得敵人難以進行“外科手術式打擊”。該導彈為三級固體燃料發動機推進,最大射程達1萬公里,三個主發動機可使白楊-M的加速時間比其他洲際導彈更短,使其在飛行加速階段遭受美國導彈防御系統攻擊的可能性減小。白楊-M的戰斗部重量約為1.2噸,既可攜帶一顆當量為5.5萬噸TNT的核彈頭,也可在短時間內改裝為攜載三個分導式核彈頭。該戰斗部可由代號“IGLA”的機動重返大氣層運輸工具攜帶,能夠自動改變飛行高度和方向,其攔截難度遠非現役按照固定軌道飛行的洲際導彈戰斗部可比。俄國防部長伊萬諾夫稱,現在白楊-M洲際導彈穿透美國導彈防御系統的概率是60%-65%,而未來將達87%。
·有可能使美“梯隊防御”失效
最近,美俄在軍事上的較量很引人關注。12月15日,美國剛剛成功試飛第四代F-35戰斗機,俄羅斯空軍便正式列裝首批兩架蘇-34殲擊轟炸機。如今又爆出俄羅斯新型白楊-M洲際導彈組建成軍的新聞,美國頗有芒刺在背之感。美國導彈防御局局長奧柏林早在12月10日就表示,俄羅斯白楊-M機動型洲際導彈給美國導彈防御事業帶來“難以承受之重”。奧柏林承認,采用多層次“梯隊防御”模式的美國反導系統,或許對付朝鮮大浦洞-2號一類的“粗糙遠程導彈”還可以,如果碰上白楊-M導彈,其獨有的高度智能化彈頭、三級加速發動機以及飄忽不定的機動發射方式等技術優勢都將使美國的反導作戰面臨不可避免的失敗。國防大學武器裝備專家李大光博士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也認為,美國導彈攔截技術并不十分成熟,在進行導彈攔截實驗時就經常出現失敗的情況。俄羅斯在蘇聯時期就建有自己的導彈防御系統,在研發白楊-M導彈時,他們有針對性地改進導彈技術,使其在對付美國反導系統時具備自己先天的優勢。
富有影響的《紐約時報》稱,美國防部早就視白楊-M洲際導彈為“眼中釘”,作為補救之策,美國正準備將英國、波蘭和捷克作為未來10枚攔截導彈的潛在部署地點。俄羅斯軍事分析家亞歷山大·戈爾茨稱,美國是在利用歐洲形成壓制俄戰略火箭兵部隊的“導彈籬笆”,由于與俄羅斯接壤的東歐版圖呈“喇叭”狀的開放格局,而波蘭、捷克等國正好處在這個前哨位置,如果美國部署導彈攔截基地成功的話,俄戰略火箭兵發射導彈的任何動向都會被監視,并遭到美國反導系統無情截殺,這或許是削弱白楊-M洲際導彈戰斗力的唯一出路。
·讓200枚白楊來當家
據美國NTI網站披露,俄羅斯核武庫中還有約5800枚核彈頭處于活躍和部署狀態,目前的困境是用于攜帶它們的發射工具嚴重不足,這直接影響到俄戰略核力量與美國抗衡的能力。俄軍總參謀長巴盧耶夫斯基坦承現有的核實力“早已無法滿足大型核戰爭及以核武器為后盾的大規模常規戰爭的需要,……我們將繼續保持和發展最低限度的戰略核威懾能力,以確保能抵御現代甚至未來的軍事威脅”。
按照俄戰略火箭兵建設和發展計劃,部署井式發射和公路機動型白楊-M導彈是戰略火箭兵目前和未來的主要任務。目前,俄軍塔季謝沃火箭師有5個裝備井下發射型白楊-M導彈的導彈團,部署有44枚井下發射的白楊-M導彈,另有6個火箭師配備有蘇聯時期遺留的254枚白楊導彈。俄軍計劃再編成2-3個白楊-M火箭師,每個師將編有4-6個公路機動導彈團。到2012年完成美俄第二階段削減戰略進攻性武器條約時,俄軍將擁有至少200枚可隨時投入實戰的白楊-M系列洲際導彈,大致能恢復俄美之間的核均衡。(來源:環球時報
編輯: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