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美軍LCAC(氣墊登陸艇英文縮寫)的改進項目有了新進展。據來自美國媒體的消息說,首批進行新改進的LCAC氣墊登陸艇將于今年8月完成改進計劃。LCAC曾被國際防務專家稱為美軍執行超視距三棲登陸作戰的“三劍客”之一,另兩個“劍客”是MV-22傾轉旋翼機和EFV遠征戰車。生產商聲稱,改進能使現役LCAC氣墊登陸艇的使用壽命從20年延長到30年,并會確保美LCAC在世界氣墊登陸艇技術中居領先地位。LCAC令人關注。
·LCAC踏著氣墊過海,美軍得意由海向陸“不沾水”
美國研發氣墊登陸艇的歷史并不長。美海軍陸戰隊原裝備傳統登陸艇。這種登陸艇只能通過全世界15%的海岸,使美軍兩棲作戰受到很大限制,自然要影響美軍的全球戰略部署。在上世紀70年代中期,美軍實施研發新型登陸艇的計劃。此間,氣墊技術在世界有了新的發展。氣墊是指從船底噴出的高壓空氣。高壓空氣從船底噴向水面,把船身托起,可減少航行阻力。多國研究成果表明,由氣墊艇執行兩棲登陸任務可在世界上所有海岸線的73%沿岸地區和灘頭實施快速登陸攻擊。
1977年10月,美軍在佛羅里達州建立了一個新型登陸艇試驗機構,先后建造了兩艘名為JEFF的氣墊試驗艇,接著在這個基礎上制訂了LCAC氣墊登陸艇發展計劃。1982年,LCAC氣墊登陸艇開始批量生產。美軍在1991年海灣戰爭和1992年12月索馬里登陸戰中都使用了LCAC氣墊登陸艇。搭乘它登陸的士兵對獲得快速和“不沾水”登陸的體驗多有正面反映,LCAC于是成為受美海軍陸戰隊歡迎的新武器裝備。
20世紀90年代中期后,美軍推行“近海作戰”、“由海向陸”的新作戰思想。而抗登陸武器性能的提升尤其是射程和命中精度都增加了的反艦導彈對美軍以往使用的那種靠岸兩棲登陸戰方式造成非常大的威脅,促使“由海向陸”作戰思想進行調整,這便產生了超視距三棲登陸作戰概念,即在海岸守敵的視距與海岸雷達的偵察距離外(通常指30~50公里處),由登陸武備遂行由艦到岸登陸作戰或機降作戰。新的作戰思想對登陸作戰武備提出了新的要求。美五角大樓認為,能勝任未來超視距三棲登陸作戰任務的主要武器應為MV-22傾轉旋翼機、LCAC氣墊艇和EFV戰車,這三者就是美軍三棲登陸作戰的“三劍客”。此中,LCAC氣墊艇的主要任務是將坦克等重武備和士兵“不沾水”地直接送達敵方灘頭陣地。
美國的LCAC氣墊登陸艇發展是與發展兩棲攻擊艦、船塢登陸艦結合進行的。戰時,美兩棲戰艦能將所載齊裝滿員的氣墊登陸艇帶到預定海域派出,接著氣墊登陸艇高速掠海航行,把人員和裝備直接送上敵方灘頭,迅速占領灘頭陣地。由于LCAC氣墊登陸艇航速快、沖岸機動性強,它在超視距三棲登陸戰中能扮演三棲登陸急先鋒的角色。所以,進入新世紀后美軍高度重視LCAC的生產,并運用新技術加速對先期服役的LCAC進行技術升級改進,進一步增強它的作戰效能。現時美海軍和海軍陸戰隊可能共擁有90多艘LCAC氣墊登陸艇。
·LCAC敢玩“水上飛”,卻最怕火力襲擊和惡劣天氣
具有理想的快速性、良好的通過性和獨特的兩棲性是LCAC氣墊登陸艇的三大特色。潮汐、水深、雷區、障礙物和近岸海底坡度都難以阻攔它前沖。它能在復雜的海岸線實施登陸作戰,將迫使守方不得不在絕大多數的海岸上設防,從而分散了抗登陸兵力。它能在常規登陸艇不易登陸的地帶實施登陸,可達成突襲的效果。LCAC氣墊登陸艇稍作改裝,還能執行掃雷、反潛和導彈攻擊等任務。
LCAC艇身舯部為露天貨艙,可載25名士兵、1輛主戰坦克或60多噸的物資。駕駛室與發動機位于艇兩側,猶如一堵墻般圍護著中央的貨艙。艇艏貨艙坡道長達9.09米,艇艉坡道要短一些。在氣墊狀態時,LCAC艇長26.8米。它的動力系統有4臺燃氣渦輪機,其中2臺用于推進,2臺用于升力,持續功率1.2兆瓦,另有2具包覆式可變螺距螺旋槳推進器、4臺雙進氣升力風扇。目前,LCAC的技術升級正由泰坦公司實施,先期耗資2640萬美元,改進升級內容涉及主發動機、通信導航系統和艇體整修維護等。改進后LCAC的整體性能有了大的提升。LCAC的最大特點在高速,最大航速可達40節,就像在水上飛一樣,當然不怕水中的各種障礙了。它以35節航速航行時續航力達300海里,這使它可在超視距外的很遠的海域駛下母艦,增加了安全性和登陸的突然性,這也是另一“劍客”EFV遠征戰車所做不到的。不過它的自衛能力不如EFV,艇上僅有兩挺12.7毫米機槍。
缺乏必要的防護力是LCAC氣墊登陸艇的最大缺點。獲得制空權、制海權是使用它的基本條件。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它的外露的發動機和螺旋槳都經不起強火力襲擊,中了彈就后果難料。載運的武器裝備全部露天放置,遇有惡劣天氣便加重了保養困難。它噪音太大,揚塵揚水泡過多,雖然沿著側裙裝有泡沫抑止器可對改善駕駛員視野有點幫助,但在惡劣海洋氣象下駕駛員可就分不清哪是哪了。(來源:中國國防報
編輯: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