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
●禽流感給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造成的損失非常懸殊。從2003年底到今年3月8日,全世界共計人感染病例277個,其中,中國、泰國、越南和印度尼西亞占了總數80%
●面對共同的國際重大問題,如何取得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利益平衡,需要全球認可的人類價值觀
●一旦大流感出現,南北之別、你我之分將有可能瞬間化為烏有
泰國人的憤怒
近來,世界各地禽流感疫情頻繁出現,流感大流行的警告不絕于耳。但對于許多發達國家來說,似乎禽流感離它們十分遙遠,而那些有著良好設備和一流專家的醫藥廠商更關心的是自己開發出的抗病毒藥物能賺多少錢。
前段時間,世界衛生組織(WHO)在總部日內瓦召開會議,討論禽流感病毒變異后的嚴重后果。泰國代表尖銳地稱,禽流感是“國家安全問題”,“大流行肯定發生在發展中國家,而不是發達國家。但是,我們把病毒樣本送給發達國家開發抗病毒藥物和疫苗。一旦大流行出現,他們生存,我們死亡。這是不公平的。”這憤怒的指責道出了兩大疑問:為什么禽流感“偏愛”發展中國家?為什么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就防治問題的隔閡會如此之大?
禽流感為什么“偏愛”發展中國家
禽流感給發達與發展中國家造成的損失的確非常懸殊。WHO數據顯示,從2003年底到今年3月8日,全世界共計人感染病例277個,其中中國、泰國、越南和印度尼西亞占了總數80%,而168例死亡病例中的近三分之二出現在越南和印尼。
筆者曾兩次赴泰國采訪,在北部城市清邁,一位不愿意公布姓名的衛生部門高級官員將禽流感在東南亞高發的原因歸結為家禽養殖和食用方式的不同。西方發達國家的家禽養殖業是人、禽分離。家禽的日常管理和宰殺都是在封閉的環境中完成,市場上出售的是冷凍禽制品。而在亞洲,人、禽混雜是傳統,農村的大量散養戶尤為如此,大人小孩在雞、鴨群中跑來跑去司空見慣。活禽的宰殺、運輸、上市也沒有什么統一的標準,吃活禽在一些地區是風俗。這些環節都為傳播病毒創造了條件,而實踐證明絕大多數感染者都是接觸病、死家禽所致。由此可見,禽流感在東南亞肆虐有其必然性。
另外,家禽養殖業是投入少、見效快的經濟發展模式,在發展中國家十分普遍。自家院子里放養一群雞鴨,不但解決了日常蛋白質來源,而且可以隨時換取小筆現金。在亞洲和非洲,活禽還是社會生活的紐帶。走親戚串門送只雞、鴨是傳統民俗。而在發達國家,一個火雞養殖場主想讓自己的孩子接觸場里的家禽都是違反政府規定的。即使學生有組織地參觀養殖場,老師也要在確保學生手上涂滿消毒藥后才能接觸幼禽。這些規定大大減少了發達國家的人口感染禽流感的可能性。即使發達國家疫情出現,對公共衛生產生的危害也相對較小。
因此,要讓發展中國家通過改變養殖模式和生活習俗的方式,防止病毒蔓延,就要充分考慮配套措施的可操作性。如果要讓百姓積極配合政府的捕殺措施,補償金應該充足,可是發展中國家的財政狀況往往欠佳。這些因素都決定了禽流感將會更多地威脅發展中國家,短時間內不會消失。
當前禽流感的藥品生產商主要集中在西歐。WHO早在3年前就向全世界發出流感大流行警告,并敦促發達國家積極提供各類國際援助,但是,大多發達國家卻只顧自己,國際援助非常少。大多數發展中國家都不可能獲得疫苗和抗病毒藥物。今年2月初,英國首次出現禽流感病毒。但是,主流媒體卻提醒公眾,“流感大流行威脅遠在亞、非”,與發達國家關系不大。
這種狀況讓世界銀行首席家畜專家高爾發出感慨:一旦禽流感橫掃非洲,歐洲南部肯定無法幸免。歐洲援助發展中國家不僅僅是出于人道主義,也是自身利益所系。因為春季候鳥的回飛,很有可能使病毒危及全球。可惜的是,在發達國家,像高爾這樣的人太少了。
正因為如此,一個多月前,印尼停止向國際社會的相關部門提供病毒樣本。由于病毒樣本對全球疫情監測和疫苗研發等疾病預防控制措施至關重要,印尼此舉備受國際社會責難。而印尼衛生部長蘇帕里認為,這樣做合情合理,因為發達國家的研究機構拿到病毒樣本后用于疫苗開發,研制出的疫苗受到專利保護而且價格昂貴,病毒提供國根本承受不起。
印尼的激進做法給國際社會提了個醒:面對共同的國際重大問題,如何取得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利益平衡,需要全球認可的人類價值觀。發達國家花巨資研發,怎樣才能取得相應的回報?發展中國家急需藥品,怎樣才能不陷入壟斷市場的陷阱?面對這些問題,任何一方的一意孤行,受到傷害的可能是全人類的共同利益。
公共衛生是挑戰全人類命運的首要問題
前幾天,當代國際關系理論泰斗羅伯特·基歐漢教授曾在上海研討會上指出,挑戰全人類的命運,首當其沖就是巨大的公共衛生問題。基歐漢的言論并非聳人聽聞,肆虐全球的艾滋病就是最好的例證。縱覽當今世界的所有戰亂,哪次交火有艾滋病殺傷力之巨大?飛速蔓延的HIV病毒每天奪走了8000條人命、感染1.4萬人。和禽流感一樣,艾滋病也“偏愛”欠發達地區,貧困的撒哈拉以南非洲集中了全世界2/3的感染者,僅2005年就死亡240萬人。
盡管觸目驚心的現實為基歐漢的論點提供了充分而有力的論據,但是,世界對惡性傳染病對人類共同利益的威脅并沒有多少警惕。人們關注媒體炒作的、與國家利益相關的戰爭和沖突,卻可能會忽視比戰爭和沖突危害更大的人類危機。這就好比看舞臺上表演的人,全然不知腳下的毒蛇正在靠近。
也許有人說,禽流感和艾滋病不一樣,后者是現實的危害,而前者只是可能的威脅。但是,哈佛大學生物統計學者墨瑞博士近期發表一項研究成果,他預測如果類似1918-1919年的世界性流感再次爆發,死亡人數將達到6200萬。另一批美國科研人員此前也曾以二戰后的流行疾病模式為基礎預測,新的流感將造成美國國內10萬至20萬人死亡,至少70萬住院病人和4000萬門診數量以及5000萬其他疾病患者。公共衛生專家認為,H5N1型禽流感病毒最有可能引發世界流感大流行,而蔓延至亞、歐、非50多個國家的禽流感疫情已經將世界連成了一個整體。目前感染H5N1病毒患者的死亡率高達60%,一旦大流感出現,南北之別、你我之分將有可能瞬間化為烏有,正如高爾所講:南北團結從來沒有如此危急過!這種情況下,未雨綢繆,加強預防,深化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合作,實為上策。
但是,國家利益和南北分歧極有可能成為保障人類共同利益的阻礙,國際禽流感防控工作面臨嚴峻考驗。如今,解決禽流感問題的主動權在發達國家手中。所有發達國家都應該充分認識到,助人與自助的必然聯系,認識到人類利益的重要性、相關性。妥善解決經濟發展不平衡造成的利益分歧是當務之急,切莫讓國家利益、南北矛盾發展成為全球禽流感防控的絆腳石。在全球化日益加速的今天,任何看似小的事故都有可能成為全球性的大事,因為我們共同生活在一個正變得越來越小的“地球村”。(朱焱 作者是中央電視臺英語新聞主編。)
(來源:環球時報 2007-03-16 第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