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4月4日晚,伊朗總統內賈德在談笑間釋放了15名被扣押的英國水兵,歷時13天的“水兵事件”在達到高潮的同時走向尾聲。從唇槍舌戰、劍拔弩張到柳暗花明、撥云見日,這一切轉變之快讓所有準備觀摩一場“持久戰”的旁觀者出乎意料。但在這場未見硝煙的“暗戰”背后,仍有重重尚未撥開的疑云。
追問一:轉折點何時出現
從3月23日“水兵事件”發生后的一周多的時間里,英國和伊朗各執一詞,為被扣水兵究竟在“誰家的”水域和“道歉”問題僵持不下。英國官員曾預測危機將持續數月之久。
這看起來并不樂觀的局面究竟是如何扭轉的?據英國《獨立報》報道,這要感謝4月3日晚的一次電話,話筒一方是伊朗國家安全委員會秘書、首席核談判代表拉里賈尼,另一方則是布萊爾的首席外交政策顧問謝恩沃爾德,這也是爭端發生后第12天英國政府首次有機會與伊朗高層官員通電話。
《獨立報》稱,在兩人1小時的談話中,雙方可能達成協議,最后拉里賈尼提醒謝恩沃爾德,要注意伊朗總統內賈德在新聞發布會上的最后講話,他將會看到“隧道盡頭的曙光”。這也是伊朗4日宣布釋放15名英國士兵之前唯一一次暗示。英國官員猜測到會有好消息,但沒敢奢望這場沸沸揚揚的危機會就此干凈利落地戛然而止。據說連伊朗外長穆塔基在聽到內賈德的宣布時都吃了一驚。
據悉,內賈德的記者會原定于3日下午舉行。但是,駐伊朗的外國記者在前往相關部門領取采訪證時被告知記者會將推遲至少24小時。事后來看,這正是伊、英兩國的外交磋商取得重大突破之時,因此內賈德需要根據雙方磋商的結果作出最終決定。
追問二:有沒有幕后協議
伊朗作出的放人決定也許并不令人意外,但人們好奇的是,究竟是什么促使伊朗這么快作出這個決定?雙方是否達成某種協議?協議內容是什么?《獨立報》稱,這要等30年后的解密文件來回答了,現在的一切只能是猜測。
4月4日,伊朗媒體稱,一名伊朗外交官將被允許探視今年1月在伊拉克北部被美軍拘捕的5名伊朗人,美方也證實了這種可能性。這一跡象令人懷疑事態在朝著“互換扣押人員”的方向發展。
英國政府的否認態度很堅決。《衛報》援引一名唐寧街內部人士的話說:“我們沒有進行談判,這不是有條件的釋放。”伊朗總統內賈德4日在回答記者提問時也駁斥了“交換說”,他表示:“如果我們用他們交換伊朗人,我們會要求換成百上千的人。他們被寬恕了,這是個禮物。我們采取人道主義的方式。”有趣的是,美國國務院發言人麥科馬克在4日的例行記者會上也斷然否認美方的舉動與英國“水兵”事件有關。
追問三:幕后力量是否起作用
如果沒有幕后協議,那么有哪些幕后力量起到了作用呢?敘利亞是中東地區與伊朗關系最親密的國家之一,兩國均與美國關系緊張。敘利亞外交部長穆阿利姆4日在大馬士革接受科威特《新聞報》采訪時說:“此事的解決需要通過溫和外交手段,敘利亞正在這兩國間進行這樣的溫和外交活動。”不過穆阿利姆沒有具體解釋敘利亞采取了哪些措施。
此外,伊朗的另一個鄰國伊拉克似乎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報道說,盡管沒有收到有關方面的直接請求,但伊拉克外長茲巴里已于近日開始為美國盡早釋放5名被扣伊朗人斡旋。不過他表示,他請求美方這樣做的目的是緩和美國和伊朗之間的氣氛。
除了這些在暗中出力的國家,聯合國、歐盟、美國、俄羅斯等國際組織和國家都一直對此事件高度關注。美國和歐盟要求伊朗立即無條件釋放英軍水兵。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希望這一事件能夠通過外交手段和平解決。俄羅斯則呼吁聯合國就伊朗扣留英軍水兵事件作出獨立調查報告。
追問四:誰是博弈的贏家
如今“水兵事件”已經告一段落,那么圍繞這一事件展開的博弈中,究竟誰是贏家呢?
《衛報》援引德黑蘭分析人士的話說,“水兵事件”為伊朗政府提供了對西方國家的孤立政策進行反擊的工具。在核問題上,伊朗一直處于弱勢地位,對西方推動安理會一步步通過制裁沒有還手之力,對伊朗人在伊拉克被俘也毫無解救之法。借助這次機會,伊朗向英國發難,并避開了直接對抗美國的局面。
該分析人士稱:“這事件的意義不是軍事上的,而是政治上的。”伊朗外交官沙拉菲的獲釋和美軍可能準許探視5名在押伊朗人,這都加強了內賈德的政治力量。而在電視上播放英國士兵承認非法入侵伊朗水域的錄像,則達到國內宣傳的目的,令心存疑慮的公眾相信伊朗受到某個虎視眈眈的敵人的威脅。難怪英國專家也認為,伊朗人在組織宣傳方面“干得不錯”。
《獨立報》分析說,伊朗至少可以在4個方面得分:釋放扣押士兵之舉贏得了國際社會的贊賞和“宣傳戰”上的勝利;令英國處于心懷感激的處境;作為有能力損害美國和英國利益的地區大國的作用得到了再一次確認;在核問題上可能贏得支持。可以說內賈德90分鐘的新聞發布會成了個人展示的舞臺,他用一個令人吃驚的決定表現出了寬宏大量的姿態。伊朗展示了自己的力量,卻沒有讓雙方在對峙的路上走得更遠。
反過來看,英國人干得怎么樣呢?《每日郵報》對政府提出了一系列質疑。該報評論認為,英國政府在這一系列危機事件中的表現,說明其缺乏必要的軍事應對機制與能力,才讓伊朗能成功地通過宣傳來羞辱英國政府;此外,英國情報部門在事發前也存在工作失誤,未能通過分析發出預警。(康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