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歸十周年
關鍵詞:“認同”“轉型”
香港回歸10年,內地對香港的承諾悉數兌現。而西方對香港回歸后的悲觀預言則基本破產。
“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這是中國政府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所作的國際承諾。印證這一承諾的,不僅有香港這10年經濟社會發展來之不易的成績單,政治體制循序漸進發展,還有香港持續被評為“國際上經濟自由度最高”“最廉潔”的地區之一,更為重要的是,是港人對國家的認同感不斷增強。
回歸近10年來,“香港人的身份與國家認同”是社會學界關注的話題。香港中文大學最新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受訪者都自覺愛國及愛港。以10分為滿分計,受訪者自覺愛國的平均分近6.5分,愛港的平均分近7.6分。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香港特區立法會主席范徐麗泰說:“港人對國家的認同感不斷增強,與國家在外交、經濟、科技、體育等方面的巨大成就分不開。國家的國際地位日益提高,港人倍感自豪。雅典奧運會內地獲金牌運動員訪港,神五、神六上天,航天英雄楊利偉、費俊龍、聶海勝先后訪問香港,都受到香港市民的熱烈歡迎,萬人空巷,爭睹他們的風采。”
有關專家認為,未來5年至10年,香港要面對的轉型和結構性問題將越來越多。香港要籌劃經濟結構如何調整,如何加強與內地協作,如何實現優勢互補。
香港特區財政司司長唐英年則表示,與內地的經濟融合是香港未來經濟發展的關鍵。香港的經濟轉型應配合內地經濟發展,以達致互利共贏。
為促進香港經濟轉型,香港特區全國政協常委楊孫西建議,中央應設立加強內地與香港經濟融合的領導小組以及促進內地與香港產業對接的組織架構,并設立專門機構以加強兩地金融合作。
“七七事變”七十周年
關鍵詞:“感悟”“發展”
作為有著悠久紀念文化傳統的,中國人民,對重大歷史事件的每一次隆重紀念,都是對歷史的重新感悟,尋求的是對現實更合理的詮釋,對未來更加貼切的啟迪。
今年正值盧溝橋事變和南京大屠殺70周年。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悍然制造盧溝橋事變,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的危險——這一天是中國歷史時鐘上的永遠鬧點。同年12月,日軍在南京制造了慘絕人寰的大屠殺慘案。
70年后,億萬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譜寫和諧社會、和諧世界的歷史新篇章。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歷史向我們昭示:自強不息,與時俱進,不斷發展,這是中華民族從衰敗到興盛,由貧窮到富強的奮進動力。
半個多世紀前的舊中國,政治腐敗,經濟凋蔽,國力衰微,民心渙散,泱泱大國如一盤散沙,在一個腐朽政府的無能統治下奄奄一息,成為備受帝國主義列強欺壓的“病夫”。“落后就要挨打!”這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飽受屈辱得出的血的教訓。
正是為了民族的崛起,正是為了人民的利益,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引下的中國共產黨,帶領億萬優秀中華兒女,經過浴血奮戰,讓社會主義中國屹立于世界東方。歷史深刻銘記,在抗戰勝利曙光到來之際,毛澤東同志指出“中國靠我們來建設,我們必須努力學習”;在改革開放新時期,鄧小平同志提出“發展才是硬道理”;在形勢逼人的世紀征程上,江澤民同志提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強調“必須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偉大進程中,胡錦濤總書記提出實現科學發展,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