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最近,法國外長庫什內就伊朗問題發表了一番激烈言論,不僅引起德黑蘭方面的強烈反彈,而且在國際上也掀起軒然大波,引起各方嚴重關注。法國政府和庫什內本人被迫多次進行“澄清”,連薩科齊總統也不得不親自出面重申法國政府的一貫立場。一些評論認為,這場“失言”風波并非偶然,既反映了法國新政府外交上的不確定性,同時也可以看出法國對外政策進行調整的蛛絲馬跡。

9月25日,在美國紐約,法國總統薩科齊在第62屆聯大一般性辯論中發言說,法國主張通過對話但不妥協的方式解決伊朗核問題。新華社/路透

這場風波是由9月16日庫什內接受法國媒體一次訪談引起的。在談到伊朗核問題時,庫什內說,“我們要把談判進行到底,但是,德黑蘭擁有核武器將對整個世界構成真正的威脅”,因此,“必須作最壞的準備”,“這最壞的準備就是戰爭”。人們注意到,庫什內的這番話是在盛傳美國準備對伊朗動武的情況下說的,法國將參與美國可能對伊朗發動的軍事行動的傳言便不脛而走。反應首先來自伊朗,內賈德總統在庫什內談話幾個小時后便做出回應,他說:“伊朗已經掌握了核技術,并且決不會對國際施壓屈服”,內賈德的話顯然是針對庫什內所發表的言論。伊朗外交部發言人通過伊斯蘭共和國通訊社發表的一份聲明則指名道姓地說:“使用制造危機的言辭,有悖于法國崇高的歷史文化地位,有悖于法國的文明。”伊朗議會外交委員會和國家安全委員會主席阿拉丁·布魯杰迪表示,法國政府的立場“草率且有失公平”,這將損害兩國的經濟關系。他還要求法國作出公開道歉。
俄羅斯對庫什內的言論立即做出了反應。拉夫羅夫外長警告說,不能以對伊朗使用武力或采取單邊制裁來作為其開展核計劃的懲罰。他說:“我們認為,武力無法解決當今的任何問題,對伊朗核問題也是如此”。拉夫羅夫還指出,“最近有越來越多的報道說,針對伊朗的軍事行動正在積極醞釀之中,對此我們十分擔憂。”作為聯合國安理會的常任理事國,中國表示反對在國際事務中動輒以武力相威脅。直接負責處理伊朗核問題的國際原子能機構總干事巴拉迪對庫什內使用“戰爭”這個詞同樣表示了異議。
在歐盟內部也出現了不同聲音。德國外交部發言人表示,柏林決不考慮動用戰爭手段。他說,德國政府正全力推動通過外交手段解決問題,而“所有其他選擇還沒有提上議事日程”。意大利外長馬西莫·達萊馬則表示,由于伊朗的核計劃問題而談論開戰不會達到任何目的,國際社會應該留出更多的空間使制裁和外交行動發揮作用。
面對國際社會如此廣泛和強烈的反應,法國政府被迫作出“澄清”,以消除影響。首先是法國總理菲永在17日表示,必須竭盡全力避免與伊朗開戰;庫什內本人則在18日訪問莫斯科時公開修正了自己的立場。他說,他始終認為應當盡一切力量來避免戰爭,而他自己16日的講話被媒體錯誤引用了,因為當時他的后半句話沒有被媒體報道,那句話是我們必須“堅持不懈地談判、談判、再談判”。有報道指出,庫什內的這個表態,旨在安撫他16日激進言論所引發的憤怒。庫什內19日接受巴黎《費加羅報》采訪時為了平息事態,甚至提出要為推動伊朗核問題的政治解決,他準備親自前往德黑蘭。他說,法國準備在西方與伊朗之間扮演調停人的角色。與此同時,法國外交部發言人在巴黎也發表同樣的言論,重申法國政府一貫主張談判的立場。最后,薩科齊總統在20日親自出面表態,他在當晚接受電視記者采訪時強調,伊朗試圖擁有核彈是“難以接受的”,但是法國不想與伊朗開戰。
通過法國政府的反復澄清和解釋,這場“失言”風波也許能夠很快平息,但是,透過這場風波傳遞的信息則是耐人尋味的。
首先,庫什內果真是不慎失言,還是“真情披露”。如果說,庫什內對伊朗明確提出“戰爭”一詞令人多少有些吃驚的話,那么法國的立場比過去更加強硬的看法,則并非來自庫什內的這句話。關注事態發展的人很容易聯想到20天前、即8月27日薩科齊總統在巴黎召開的駐外使節年度會議上所作的法國外交政策演講。在那次重要的外交政策宣示中,薩科齊在伊朗問題上語出驚人,他明確提出:“伊朗擁有核武器是絕對不能接受的”,并且責令伊朗“立即開始與歐美進行嚴肅的談判”,“以避免一個災難性的選擇:伊朗擁有核炸彈,或伊朗自身挨炸彈!”敏感的記者們注意到,薩科齊的這番話所表明的立場與希拉克總統當政時期法國對伊朗的立場相比出現了明顯的變化。希拉克是力主歐盟三駕馬車與德黑蘭的談判,并且私下曾表示,伊朗即使擁有核武器也沒有什么大不了的。如果把庫什內的話同薩科齊上個月的講話相對照,與其說是“失言”還不如說兩者之間具有一定的邏輯聯系。更何況,法國的外交大權本來就掌控在總統手中,區區一個外長恐怕不會違背總統的大政方針。有人說,這是巴黎的一個試探氣球,此論也許不無道理。
第二,這場風波反映出法國新政府外交上存在的不確定性。敢做敢為的薩科齊在競選總統時便提出了與過去決裂的口號,這當然也包括外交政策方面。他出任總統后果然雷厲風行,在歐洲建設、歐美關系以及伊拉克戰爭、阿富汗局勢、中東形勢等一系列熱點問題上提出了有別于其前任的政策方針。在伊朗問題上,法國也準備調整策略,采取更加富于進攻性的態勢,爭取發揮更加獨特的作用。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法國對伊朗的立場變得強硬起來。不過,庫什內開戰的言詞一出,立即遭到國際社會廣泛質疑和批評,這也許是這位外長始料不及的,于是匆忙進行修補和解釋,以解除各方的疑慮和爭取主動。這說明,薩科齊總統致力于法國外交政策的調整,但是難以避免閃失和不穩定。法國新的外交政策走向如何,看來不能匆忙作出結論,而是需要進一步冷靜觀察。
第三,法國雖然收回了動武的言辭,但是在伊朗核問題上表現的更加主動和強硬,這是法國外交的新變化。在伊朗核危機問題上,法國一貫主張通過政治途徑解決,并且支持歐盟三駕馬車與德黑蘭的談判。總的來看,法國保持著低調的立場,并沒有單獨采取什么特別的行動。薩科齊執政后,法國比過去顯得更加主動和強硬,薩科齊總統9月25日在聯大會議上發表演說時特別強調,解決伊朗核問題必須采取“強硬和對話”兩手。庫什內外長最近先后訪問莫斯科和華盛頓,也是討論伊朗問題。法國主張加大對伊朗施加壓力,采取進一步的嚴厲制裁。庫什內表示,除了聯合國范圍內采取嚴厲制裁之外,歐盟也應當采取“額外的制裁”。“額外制裁”措施包括要求歐盟成員國企業和金融機構不要或者減少在伊朗的投資。巴黎已經要求法國的石油巨頭道達爾等公司不要參與伊朗的招標活動。歐盟輪值主席國葡萄牙最近也明確表示,歐盟準備對伊朗采取制裁措施。據悉,歐盟各成員國外長將舉行會議就此進行磋商。這種“額外制裁”顯然是對美國最近提出向伊朗發動“金融戰”的積極回應。華盛頓認為,這種利用金融實力封鎖伊朗經濟活動的效果要比聯合國的制裁效果大得多。
有分析指出,美國在解決伊朗核問題上長期陷入僵局,政治解決無望,采取武力又顧慮重重,因此現在有必要加強與法國和歐盟的合作,對伊朗施加更大的壓力。在這種狀況下,法國采取主動行動,這也和薩科齊政府致力于修復因伊拉克戰爭而遭到損害的法美關系是一致的。
(來源:新華網 作者:新華社世界問題研究中心研究員 沈孝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