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圖片
環球在線消息:看到這個題目,讀者也許疑惑:“有沒有搞錯啊?交響樂是西方的,怎么成了中國文化呢?”凡事都不是絕對的,當中國人接觸西洋樂器,并用它們奏出《梁祝》、《黃河》時,中國文化早已把弦樂之聲包容在內了。
北京交響樂團剛剛帶著“中國風”巡演德國和奧地利,在5個城市演出了5場音樂會,在交響樂故鄉收獲不少掌聲,也把中國文化的影響滲透到所到之處。
當地觀眾不僅關注他們演奏的威爾第、西貝柳斯和拉赫瑪尼諾夫,也把極大熱情投入到北交演奏的中國新作品上。他們不是獵奇,而是真的聽懂了中國音樂。方可杰的《熱巴舞曲》(西藏風格)、曹元德和楊立青的《天山牧羊女——二胡與交響樂隊》(新疆風格)、楊立青的《引子·吟唱與快板——山東民間樂曲》、劉天華的《良宵》、鮑元愷改編的民歌《猜調》(云南童謠)和唐建平的打擊樂協奏曲《圣火——2008》組成了中國交響樂作品方陣。這些樂曲多方位地向歐洲聽眾展示了中國風情和文化。奧地利新聞社3月28日報道:“作曲家唐建平在這個富有強烈節奏的協奏曲中傳遞出和平的信息,北京交響樂團首席指揮譚利華圓滿出色地完成了這部作品,這種氣勢像北京人民大會堂一樣宏大磅礴。”所到之地多家媒體不僅不惜筆墨贊揚,也有的還會指出不足。演出商說,苛刻的評論對北交已是相當好了。
在慕尼黑、紐倫堡等5地演出中,4場票房高達100%,一場上座率在85%以上;5場音樂會德奧籍觀眾超過99%,而不僅限于華人圈。尤其北交是奧地利第二大城市林茨的布魯克納音樂廳迎來的第一位“中國客人”,他們竟為此專門升起了五星紅旗。
2001年11月、2003年11月和2006年3月,北交3次德奧商演,上座率一次比一次高,在德奧古典音樂市場建立起良好口碑。這讓演出商霍特納德演出經紀公司信心大增,不僅把北交的出場費從一萬五千歐元提高到一萬八千歐元,而且該公司已經準備將北交下一次巡演擴大到維也納、布達佩斯和布拉格等重要城市。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其實,當中國文化用一種世界通行的語言——交響樂表現出來,并以一種商業的形式傳播時,也許是鋪就了一條讓西方了解中國文化的快速路。(記者 徐雪梅 來源: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