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在線消:中國人引進西方戲劇,明顯帶有為我所用的目的,五四新劇的倡導者們特別鐘情于挪威劇作家易卜生的戲劇,不僅《新青年》曾出版“易卜生專號”,胡適推崇并介紹過“易卜生主義”,甚至一些有志于創造中國現代戲劇的青年,如洪深、田漢等,均把“做中國之易卜生”當作自己的人生理想。為什么中國人特別看重易卜生呢?中國現代的文學家魯迅說:“何以大家偏要選出Ibsen來呢?因為要建設西洋之新劇,要高揚戲劇到真的文學之地位,要以白話來興散文劇。還有,因為事已亟矣,便只好以實例來刺激天下讀書人的直感,這自然都確當的。但我想,也還因為Ibsen敢于攻擊社會,敢于攻擊多數。那時的紹介者,恐怕頗有以孤軍而被包圍于舊壘中之感的罷。”這道出了易卜生風靡中國之原因。
當時,最能打動中國人特別是年輕人之心的,是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主人公娜拉,在經歷一場家庭變故之后,終于看清了丈夫的真實面目和自己在家中所扮演的“玩偶”角色,于是,在莊嚴的聲稱“我是一個人”之后,毅然走出了家門。這對于處于封建婚姻包辦制度下的中國青年,影響很大,娜拉成為他們崇拜的偶像。特別是對于在傳統封建禮教重壓下的中國婦女,受到了娜拉的啟蒙,開始對自身的價值和女性的權利產生懷疑,有不少知識女性開始覺醒,婦女開始進入學堂接受教育,文壇出現了一批女作家,中國掀起了一輪初級意識上的女權運動。與此同時,各種“問題劇”應運而生,特別是“娜拉”出走以后怎么辦?競引起了思想界的一個討論熱點。(來源:中國文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