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中國戲曲雖不是大眾矚目的藝術樣式,但卻有著固定并有待挖掘的受眾群。中央電視臺2007年春節戲曲晚會《千秋華宴》把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和中華傳統藝術相結合,不僅秉承了央視戲曲春晚的傳統大氣,同時又融進時尚動感之風,令人耳目一新。
六大特色烘托"千秋華宴"主題
2007年春節戲曲晚會取名"千秋華宴"--"千秋"代表了梨園歷史千秋萬代、亙古永恒的傳承;"華宴"意味著中華傳統節氣--春節的祥和、團圓、濟濟一堂的盛景。
晚會主題通過六大特色集中展現:一是用"新瓶裝老酒"開拓理念,期望"新穎"成為"古老"的載體,形式上貼近現代觀眾的審美,拉近傳統手法和當代視覺的距離,通過別具匠心的包裝推廣戲曲,開拓更多的受眾。二是讓"青春靚麗"光彩畫面,在包裝上盡可能最大化地爭取"靚麗"空間,讓畫面被絢爛的色彩、優美的風采占據,讓大家目不轉睛。同時大量選用年輕的戲曲演員,以此拉近表演者和青年觀眾的距離,并把歌舞的環節當作了可用空間。三是貼近時代和多媒體利用,晚會安排了四個現代戲,囊括了西北、中原、華北、華南的音韻和民風,并有效地利用了大屏幕,在每個現代戲之前,都有一個儀式感很強的短片推介,把每個節目的看點和情懷提前告知觀眾。四是具有華宴氣質的舞臺,今年晚會的舞美和燈光集雅致、大氣、絢爛、華美于一身,傳統而不守舊,時尚而不虛空,色彩協調,過年符號鮮明、戲曲元素搭配巧妙,燈光富于藝術感。五是串聯方式靈活,加大了主持人的作用,強調每個節目之間的承上啟下,串聯詞盡量做到精練、優雅,時時刻刻注重濃郁的年味兒和人情味兒。同時運用
"以節目串節目"的方式,使節目銜接得有趣而自然。六是走直播程序強調互動,把很多鏡頭留給了觀眾,真實地展現了觀眾與節目之間的互動,以加強年味兒和過節效果。
節目精彩紛呈
名家紛紛獻藝
由于魁智、李勝素演唱的開場歌舞《千秋華宴》是整場晚會華美輝煌的"破題之作";袁慧琴、孟廣祿、韓再芬、王蓉蓉、張火丁、吳瓊等梨園名家的演出同樣精彩紛呈;首次亮相戲曲春晚的陜西華陰老腔藝術團帶著黃土地的淳厚和豪邁,吶喊高歌而來;武戲組合《神話》更是突破地運用到威亞,將平面的武打延伸到空中,意趣橫生;此外,晚會編導用半個月的時間走訪了多位年事已高的各劇種老藝術家,錄制下他們送給全國戲迷新春祝福。各地方臺戲曲節目主持人也透過大屏幕向觀眾們恭賀新春,一時間,歡慶的氣氛漲滿了整個晚會。
另有民歌手祖薇與主持人孫小梅反串的越劇《惜別離》,青年演員周佑君、傅希如自拉自唱京劇《坐宮》,評書大師劉蘭芳領銜的京劇選段《智斗》,不斷為觀眾帶來驚喜。然而,最大的驚喜來自尾聲歌舞《詠梅》,這首膾炙人口的經典歌曲,被改編成青衣和花臉的對唱,且由京劇泰斗尚長榮、李維康擔綱,婉轉纏綿的陰柔唱腔與鏗鏘渾厚的陽剛聲韻幾近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加之北京歌劇舞劇院專門為其編排的舞蹈,更將《詠梅》臨霜傲雪的精氣神烘托體現得淋漓盡致。
2月17日(除夕)21:00中央電視臺三套、十一套并機播出。(編輯:王奕 來源:環球在線娛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