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廟開夜校,僧人講英文
馬德望那些星羅棋布的小小寺廟,主要分布在河流的兩岸,它們低調,卻又生機勃勃。鬧市區的Wat peapahd是本地最著名的佛寺(Wat為廟宇之意,佛寺曾和泰國王室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廟里那座鎏金鏤花的主殿屋頂和殿內的佛像都是100多年前從泰國輾轉運過來的),對岸還有Bo Knong、kandal等多處廟宇。
遠觀近看,寺廟嵯峨的尖頂散失在熱帶植物中,樹林間漫不經心地分散著佛塔、公墓、學校。這里的寺廟空間十分開放,沒有圍墻,不要門票,常常有附近中學的學生免費寄住,條件是每日為寺廟做一些不影響學習的雜務。
在這里,絲毫感覺不到入世出世的緊張與界限。來自周遭市井鄉村的僧人在此地居住修習,其中有很多是因為家庭貧困無法獲得教育出家的,有些在完成基本學業之后再回到社會,承擔起養家糊口的責任。
出家人的經歷,往往是判斷一個人人品的基本依據,這個經歷對他們將來回到社會是一個很好的助益。因此,從當地的社會結構來看,寺廟除維持其基本的宗教教化的職能之外,也扮演著重要的世俗教育的角色,人們在這里學習、生活,面向未來。還有不少國際的NGO,甚至其他宗教組織,他們在當地的工作往往就是通過這些寺廟寺僧才得以開展的。他們和僧人們一起,在草地上學習怎樣開展AIDS的預防工作,怎樣防止社會貧困和針對兒童的性侵犯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