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在碼頭上,可以看見淺水處陽光照亮的地方游動著密密麻麻的小魚苗或螃蟹,聽說這里的螃蟹能有小孩的洗澡盆那么大。可能是感受到了更多現代化以及國際的氣息,這里的漁民比洞里薩人生活節奏要快很多,稍微年長一點的小孩就已經懂得自己賺錢:女孩可以賣食物,男孩可以幫助卸貨,把船上的魚一簍一簍地運到岸邊的貨車上。
走在夜晚的海灘上,聆聽著海邊餐館的音樂聲和海浪的起伏聲,望著燈火通明的港口貨輪和遠處星星點點的漁船,我感受著西港這樣一個處在發展時期的城市跳動的脈搏。西港是連接柬埔寨與世界的重要窗口,通過這里柬埔寨人民可以與世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然而戰亂使這個國家的發展走入了畸形:一切工業和設施建設需要外來的資助,肥沃的農田和豐富的漁產還遠遠沒有發揮作用,給人們帶來富足和享受。
“柬埔寨現在就像一個蹣跚學步的小孩,需要外界幫助才能保持平衡。”一位年長的官員這樣說道。農產品和魚類對于出口來說擁有最廉價的成本,然而它們的包裝、運輸、貯存、裝箱在這里并沒有完善的配套設施,以至于從中部平原運到這里的各種產品成本價遠遠超過國外的定價。西哈努克港本地的漁產也擁有無限的商機。在柬埔寨這樣一個充滿誘惑與希望的國家,西哈努克港是否能在保持天然和發展現代化之間找到一個屬于她的春天?(文:中國國家地理
鄧美)
編輯:楊鑫 來源:國際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