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郭沫若(1892~1978),中國詩人、劇作家、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社會活動家。
郭沫若影響最大的、最震撼人心的劇作是《屈原》。此劇以無比豪邁的革命浪漫主義精神贊頌了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謳歌了反抗壓迫、反抗侵略的斗志,鞭撻了茍合與媾和的投降主義,怒斥了“攘外必先安內”的賣國主義。它雖然是歷史劇,但矛頭直指現實;反映了整個中國各色人等的面貌和心態,但它又高度濃縮,戲劇沖突極為強烈,場面極為緊張。其中屈原的一段獨白《雷電頌》就像是真的電閃雷鳴,絕對能把觀眾從座位上震起來:“風!你咆哮吧!你咆哮吧!盡力地咆哮吧!在這暗無天日的時候,一切都睡著了,都沉在夢里,都死了的時候,正是應該你咆哮的時候,應該你盡力咆哮的時候!”據說,1942年春,此劇在重慶演出時,正好是一個暴風雨即將到來的晚上,舞臺上的朗誦應和著劇場外的雷鳴,一下子使整個山城轟動震驚,人們在此后的好幾天里,都沉浸在《屈原》的情緒氛圍里,很多人一遍又一遍地朗誦《雷電頌》,從中汲取力量,從而投入戰斗。《雷電頌》,還有像《鳳凰涅槃》之類的詩篇,至今還是許多朗誦會的保留節目,都會引起相當轟動。

郭沫若不僅是歷史劇作家,而且是史劇創作的理論家,他有許多精辟見解,如主張“史學家是發掘歷史的精神,史劇家是發展歷史精神,歷史研究要‘實事求是’,史劇創作則要‘失事求似’。”根據這一原則,他放棄了為屈原作傳的計劃,而用屈原的一天,概括了他的一生。《屈原》的成功,正是在“失事求似”這一原則下使創作獲得“自由”的結果和收獲。
郭沫若的歷史劇創作中,還有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劇作者與被描寫對象的融合。從20年代始,他的劇作都是他的感情迸發的產物,都有他自己的聲音。而《屈原》更是主客一體、高度融合的代表。他的劇作是作者作為政治家、史學家、詩人三位一體的產物,有他獨特的個性與特點,是自成一派的歷史劇作家。
編輯:楊鑫 來源:環球在線娛樂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