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評論:由《黑社會》看杜琪峰銀河映像黑幫片另類特色
2006年4月8日 第25屆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典禮上,杜琪峰的《黑社會》(又名《龍城歲月》)獲得了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劇本、最佳男演員的四項大獎,成為當晚的最大贏家。一部以非法社團為全部描述內容的影片得到香港電影界專業的肯定,這些都是香港特殊社會文化、導演個人風格演變、香港主流黑幫片發展趨勢的共同作用結果。
杜琪峰是典型的香港導演, 1972年進入香港無線任職助理導演,師從王天林,拍攝了很多膾炙人口的電視劇。1983年開始拍攝第一部電影《碧水寒山奪命金》,反映平平。此后的整個八十年代里杜琪峰幾乎拍遍了所有的類型片,直到1996年“銀河映像”成立,他才開始進入黑幫片的創作佳境,以忌重復、反潮流著稱,連續拍出了《再見阿郎》、《槍火》、《暗戰》、《PTU》等佳作。時至今日,杜琪峰已經成為香港新派黑幫片的旗手、票房的保證,在香港電影的頹勢中閃現不可忽視的光芒。究其電影深受歡迎的原因,注重香港的本土性的前提下的另辟蹊徑、自我表達不能不說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本文就《黑社會》一片在主題上的杜琪峰個人另類特色加以分析。以下談及的黑幫片是指廣義的黑幫片,其中包含警匪片、狹義黑幫片等亞類型。
1、后九七時代的港人自我意識更加覺醒
雖然香港大部份人口都是屬于中華民族,而且香港的歷史、文化身份在英國人所寫的香港歷史里與中國人所寫的香港歷史里,有不同的呈現,但是香港無論在英國人所寫的歷史里,或者在中國人所寫的歷史里,在文化及政治方面往往有異于中國內地①。事實上,一方面基于政治理由,英國統治者往往避免提及香港歷史,從而壓抑香港的民族意識。香港與中國內地,雖然民族相連,但卻在獨特的歷史背景下分隔開來。這導致了很多香港和內地之間互不信任和誤解的情況出現,也使香港人撇除「香港人」的身份之后,不一定還會有一個中國人的身份認同②。另一方面,殖民政府以經濟發展取代香港人對政治的訴求和期望;將自由民主,等同于自由市場經濟。香港只有經濟追求而沒有政治空間的單一發展被Ackbar Abbas形容為「錯落」(decadance),而這種錯落使香港的文化難以被發現③。所以香港被認為是沒有文化的文化沙漠。60年代戰后成長的一代人,在香港土生土長,基本斷裂了大陸的文化教育,把香港當作家,社會本土意識和身份認同開始出現。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香港成為全球性的城市,更給香港人帶來了跨國公民身份的認同。
九七回歸后,經歷了觀望、懷疑的香港人在“港人治港”后,繼續著原來的香港生活。但是金融危機、非典、禽流感等的突襲,讓香港人在多變的世事中更加的認同自我的香港人身份,激發香港人的本土意識。香港以外的全球環境在急速的變化著,全球化席卷世界,港人在面對中國人身份的認同同時也在國際環境中迷失著。如何在全球化中保持著自身的特點已經成為了很多國家面臨的問題。在全球化的趨勢中包括電影業,各國電影都開始尋求國際化的題材,香港電影在內憂外患的大格局下,出現了走國際路線和走香港本土路線的不同方向。很多港片面對大陸更廣闊的市場,在主題、敘事上都作出了開放式的改變;有的港片走國際化路線,主題情節上選擇多國背景,人員組成復雜;有的港片走本地化路線,發掘香港自身的歷史、文化,市井民風,在多舛時局中給予香港人鼓勵。這就出現了在不同領域且不同角度表述香港歷史和身份的現象。杜琪峰的《黑社會》就是屬于這種本地化的影片。
2、主題上文學化 史詩化的《黑社會》
江湖文化是香港文化的一個重要特色部分,黑社會的表面秩序和香港法治之間的游戲規則,構成了活生生的現實圖景。香港特殊的歷史背景使得黑幫片中蘊涵了社會意識對于“忠”、“義”等中國傳統思想的反映,在虛擬的電影世界中加以展現,來反映當下的真實生存空間。之前杜琪峰的黑幫片多是小品式的,展現的是特定時空、特定事件下的故事,如《槍火》、《暗戰》、《PTU》等。杜琪峰本人也表示“《黑社會》便是一個新的想法,就我個人來看,這是一個時機,讓我們改變一下自己對電影的角度?!逗谏鐣肺矣昧艘粋€大膽一點的角度,就是從文學的角度去看”④
杜琪峰的一個特點就是每次拍攝之前,首先被考慮的是影片的主題,他直言不諱的表示《黑社會》展示的是黑社會獨特的生存狀態,展現在香港這個地區出現的這些人物。香港從殖民地變成了特別行政區,有很多東西是會慢慢改變的。《黑社會》作為一個政治權利的寓言,要表現的就是這種變化,幫會“和聯勝”選舉“話事人”,林懷樂和大D為了“話事人”而爭奪龍頭棍。影片構建的是一種現實下的社會圖景,關于權利和資本的競爭。人在追求權利,利用資本過程中的改變。導演展示的是一個平衡被打破時,人們的不同狀態,有的人依舊講的是江湖信義,忠于自己的幫會大哥,有的善于見風使舵。片中關于“移交”這一主題,更是切中了香港人的心理命脈,回歸了,政治上有了方向,各種社會保障、法律法規隨之建立,但是人們的生活是否真的不會改變呢?是否有新的走向呢?黑社會作為香港特色的一種歷史文化現象是否會改變呢?這些都是香港人內心想知道的,也是杜琪峰影片想探討表現的――黑社會的新走向。
現代社會文明高度發展,社會日益多元,社會分工細密都使得統一的秩序受到影響,甚至瓦解。社會成為一張網,上下縱橫的是眾多獨立又交互的空間,個體又分散在這些關系網絡中,按照各自空間的生存規則與他人競爭空間內的權利和生存資本。社團“和聯勝”就是一個空間,林懷樂和大D都是社團內空間權利和資本的爭奪者,空間內的最高話語權被形象的符號化了――龍頭棍。兩人爭奪的是一個被符號化的權利,在此過程中,往日的江湖義氣蕩然無存,血腥殺戮、威逼利誘是常用的手段,此黑社會已非舊日之黑社會了。
其次,影片表現的是有歷史背景的黑社會現象,片中林懷樂與手下的祭拜儀式與洪門家族史剪輯在了一起,在視覺上造成歷史延續的效果,片頭也說明了洪門自清朝以來的歷史,香港很少有黑幫片會涉及黑社會歷史展現,而這部《黑社會》則從開篇就縱橫歷史,審視當下,算得上是杜琪峰的野心之作了。導演關心的不再是一個小人物在世事無常中發生怎樣的命運掙扎和逆轉,而是用客觀視角展現當下空間的個人變化、人物的行動,關心的是歷史的走向、變化中的影響。杜琪峰改變了以往注重風格的特點,在《黑社會》中更注意的是文本本身,在視覺方面上追求原始簡單,很多場面具有黑白片的視覺特點。杜琪峰曾直截了當的表示關于故事內容都是假的,影片內容的虛假性有時意味著指涉性,影片豐富的社會文化內涵隱寓了當下的生存空間。杜琪峰對于影像的純熟把握使得電影在視覺風格上達到大象無形的水平,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故事的情節構設上,在看似冷漠客觀的敘述中暗含了對于香港社會重大變化的關切和探討。
3、區別于其他同時期黑幫片
黑幫片歷來是香港電影的主流,05年出品了《黑社會》、《三岔口》、《阿嫂》、《猛龍》等幾部黑幫片。其中當仁不讓的以《黑社會》作為一種另類的代表,在類型片中一支獨秀。與其他黑幫片相比,《黑社會》具有以下另類特點:
①情節設置簡單
杜琪峰在采訪中很直接的表達過《黑社會》一片主要有兩方面的探討:一是黑社會作為香港特殊本土文化加以認識、呈現,二是在97回歸后探討黑社會的何去何從問題。影片開篇就交代了事情的起端:幫會“和聯勝”選舉“話事人”,林懷樂和大D成為最被看好的兩個有力競爭者。于是故事開始雙線并進式的展示兩個人面對機會的不同表現,任達華飾演的林懷樂溫文含蓄,梁家輝飾演的大D兇猛狂暴,有一段蒙太奇鏡頭是這樣表現兩人性格的迥異:一個平移鏡頭表現林懷樂在菜場叮囑賣肉大叔給自己留份肉,因為兒子喜歡吃,另一組鏡頭表現大D在服裝店定制衣服,并且要求一定要金扣子,臨走威脅若到期不滿意要承受后果。幾個鏡頭的平行剪輯就表現出了兩個人的性格差異和人心背向。接下來的故事線索依然是雙線并行,香港這邊眾多黑社會前輩被抓,大家商議對策,另一方面在深圳林懷樂和大D兩方分別派人爭奪龍頭棍,于是緊張的情節進一步張開。但是絲毫沒有復雜做作之感。接下來,雙重敘事到林懷樂和大D達成共識為止,進入大D意圖也同時做“話事人”,最后在釣魚虐殺中結束。敘事模式簡單,人物成了推動情節發展的關鍵。
陳木勝的《三岔口》票房和口碑都甚好,香港影評人石琪評論說“《三岔口》水準較佳,精裝攝制,動感強,影像好,交織得豐富曲折,問題是把警匪奇案公式弄得太復雜,結果交代不清,難以收拾” ⑤。《三岔口》制作精良,演員陣容強大,郭富城、鄭伊健、吳彥祖、羅嘉良等主演。“四角”關系互相制約,共同推進情節發展。在開篇的污點證人被射殺,失職警察被調查開始,牽涉出作為警察的過往心事等等,又連環相扣的是第一幕的雨夜鋼絲殺手,此線索始終貫穿全片。但是,在有限的時間里交代如此多的情節線索是很難做到周全詳盡的。該片的華麗攝影、美術是一貫的港片大制作風格,在近幾年的香港黑幫片中屢見不鮮,相對來說人物和情節單薄。
②簡潔有力的影像風格
《黑社會》中很少見到杜琪峰慣有的對于靜止動作的強調,槍戰場面。對此杜琪峰的解釋是《黑社會》更強調通過平實的影像風格呈現人物、內容,不再是一種形式化的小品(比如《槍火》),并非每部作品都要有導演的強烈風格,這次一切都是為了主題服務。在打斗的場景里,導演的場面調度簡單,大量的頂光模擬夜晚路燈下效果,人物的面部大都在黑暗中,打斗多采用中景,沒有頻繁的鏡頭剪輯,大部分的動作都是在光影黑暗處,暴力中帶著冷靜。
同年推出的《猛龍》由李仁港導演,雖票房不理想,但是也算是05年香港黑幫片中企圖重振港片“雄風”之作。李仁港一向擅長制造淋漓奪目的影像、動感和氣氛,往往有激情而欠理智,這已經成為了港片的一種慣式?!睹妄垺肥且徊孔非髧H化的警匪動作片(屬于黑幫片這一大類型下),或者說更是一部男性惡斗片,出動東南西北警匪群雄,讓青春新特警組接受磨練,而特警組成員紛雜,來自港臺、大陸,其中新舊英雄惺惺相惜,反派形象反倒讓人印象深刻。一段此片也屬于港片黑幫片中慣用模式,新生團隊在挫折中鍛煉,槍戰段落火爆激烈,人物形象單薄,情節老套。
③寫實性
影壇新秀黃精甫的《阿嫂》有6大影帝加盟,是脫離現實寓意的一個后現代故事,一個純潔的“小白兔”式的女孩子決心用死來挽回大家的純真,阻止復仇。黑幫中的男人都圍繞一個清純少女,另一個是心狠手辣的另一幫阿嫂,復仇與保護同時進行。影片具有導演的強烈個人風格,情節和視覺效果都很形式化,與之前的《江湖》一樣,與《黑社會》完全是另一種敘述方式,《阿嫂》更具有浪漫的風格,而《黑社會》更是一種寫實性的敘述?!栋⑸穼τ诩冋娴膹娬{使得該片更具有童話的氣質,屬于浪漫化的黑幫片。6大影帝的角色形象蒼白,白白浪費了黃秋生、任達華等實力演員。《黑社會》中林懷樂與大D之間的“話事人”爭奪說明今日的江湖已經開始了“金”本位,競選和經濟利益直接掛鉤,為了當“話事人”兩邊不擇手段,幫規、誓言已經失去了實際意義。林雪飾演的馬仔在東莞仔的棒打下依然血流滿面的背誦幫規,義氣江湖已經成為了被血光四濺取代的幻影。
④非國際化“行動”
《黑社會》被反復強調的是其香港本土特點,回顧幫會歷史,商榷黑社會作為香港歷史、文化的一種可能性。與其不同的是05年的《韓城攻略》,該片延續前一部《東京攻略》的風格,模式上有東方007的風格,帥哥美女的組合加上現代化大都市的背景,儼然一種全球化的商業片標準模式。在追求亞洲票房、國際合作的同時,必然會模糊香港本地性特征。《韓城攻略》與《黑社會》是完全不同的兩種表達以及運作,《韓城攻略》是標準的國際合作商業片,表達的是香港作為國際化大都市,香港人的“國際公民”心態,運作上面向的是國際市場,特別是亞洲;《黑社會》與此相比顯得甚是低調,按杜琪峰的說法該片更像一部文藝片,還原的是在回歸后歷經艱難世事的香港人一種自我的追問,在發行市場方面導演也表示只看重香港本土市場,是一部內省式的、非國際化“行動”的作品。
由此可見,《黑社會》的橫空出世是具有其獨特性的。與同年的其他黑幫片相比,具有獨立另類特點,“此片沒有天王天后,不搞精美包裝和新奇布局,亦沒有浪漫化,不像幾年前《無間道》以精裝新款成為哄動話題。但《黑社會》實感強,格局好,杜琪峰顯出成熟功力,揮灑自如?!雹?/p>
杜琪峰作為最具香港特色的導演,在他的影片中始終追求的是表現香港本土性和個人藝術表達的完美結合,求新求變是他一貫的特點。在香港電影穩中有進的今天,成為香港影壇首屈一指的新黑幫片旗手,成為大師指日可待。(文:totoro 來源:Mtime時光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