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頁后一頁


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
2000年:《花樣年華》
導演:王家衛
主演:張曼玉 梁朝偉
劇情介紹:這是一個關于遷徙的愛情的故事。1962年的香港,報社主編周慕云(梁朝偉飾)和太太搬進了一幢公寓,與他們同時搬來的還有另一對年輕的夫婦——蘇麗珍(張曼玉)和她丈夫。蘇麗珍在一家貿易公司當秘書,而她的丈夫由于工作關系,常常出差。周慕云的妻子和蘇麗珍的丈夫一樣,經常不在家,于是獨自留守的周慕云和蘇麗珍便成了房東太太麻將桌的常客。在逐漸的交往中,周慕云和蘇麗珍發現對方有許多與自己共同的興趣和愛好,比如看武俠小說等等,相互之間也變得越來越熟悉。直至有一天,兩人突然發現各自的另一半原來早已成為了一對婚外戀的主角,周慕云和蘇麗珍不得不共同來面對這個現實。兩顆受傷的心小心翼翼、難舍難分,卻最終化成了無緣的傷痛。(來源:Mtime時光網)
精彩評論:懷舊的意象
《花樣年華》是一部懷舊的影片。這種懷舊,懷的其實是已經回不來的舊。那種情懷我們的時代不可能再有,那種心緒我們的時代不會再有,那種上海話、舊家具以及房東太太的派頭,都是我們的時代無法再有的了。懷這種舊,是因為缺乏,也只有恢復不了、彌補不了、替代不了的,才算是真的缺乏。《花樣年華》懷的“舊”其實只是一種審慎的態度、一點對過去的敬畏之心。
導演王家衛也說:“我絕對不是要精確地將六十年代重現,我只是想描繪一些心目中主觀記憶的前景。”
的確,此片由于電影作者的強大介入,使得影片的影像風格呈現出個性化、寫意性、抒情性的特色,形成一種極為濃郁的懷舊色彩。而意象的營造,是實現這一風格的技法。
·意象
中國古人對意象的定義為:意象即是情景交融。但是這里說的“情”與“景”,不能理解為互相外在的兩個實體化的東西,而是情與景的融會和暢、一氣流通。意象世界不是一個物理世界。當人把自己的生命存在灌注到物理世界中去時,物理世界就有可能升華為非實在的世界——“總非人間所有”的意象世界。
“意象”在西方成為“image”或“imagery”的對等詞,他們認為 :意象是在一剎那間表現出來的理性和感性的集合體……意象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止是一個思想,它是一團、或一堆相交融的思想,具有活力。意象派所主張的“意象”,是一種側重于主體的思想和情感表現的虛構形象,這與我們所主張的審美意象在基本方面也是相符的。
在藝術作品中,作者往往通過意象來發揮一種修辭作用。意象更多體現了審美情感。
我們看看《花樣年華》中的意象如何建構一個“非現實”的“過去的”世界。 旗袍《花樣年華》最能反映上個世紀60年代香港特質的就是女人們身上的旗袍,而尤以張曼玉的旗袍為最。影片中張曼玉換了二十幾身旗袍,在幽暗的燈光下,當張曼玉不斷變換著旗袍的顏色和款式時,人們仿佛看到一個東方美人的古典氣質。令人眩目的旗袍使張曼玉時而憂郁,時而雍容,時而悲傷,時而美若桃花。張曼玉的旗袍,在散發濃烈的懷舊氣息之余,同時也是演員的身體語言,導演用于表達情感的意象。張曼玉曾指出,她是用旗袍去感受女主角的內心世界。由于身穿旗袍,身體的活動受到影響和限制,連帶說話的聲音,四肢的活動、站、坐的姿態都與平時不一樣。因為衣服緊得令她動彈不得,更促使她進一步感受女主角壓抑而不敢表達的情感。旗袍像一把道德標尺,套在女主角的身上,沒有絲毫的寬松,不容許些許的放縱與出軌。因此,銀幕上的蘇麗珍永遠是言行謹慎、步態平穩、循規蹈矩。旗袍指涉了人物內心承受的巨大壓力。可以說《花樣年華》演繹的是一段旗袍下的孤獨的人生。每一件旗袍都代表了女主人的心情。 我們在張曼玉身上不僅體會到東方女性所蘊含的獨特魅力,也體會了那個時代的懷舊情緒。
·留聲機
如果說留聲機是記錄聲音和回憶的話,王家衛的留聲機除過這兩個功能之外,還有一個功能就是,記錄情感。《花樣年華》是王家衛的留聲機,在影片中這部留聲機不斷地播放著50、60年代的老唱片,不斷播放著周璇的老歌《花樣年華》,不斷播放著很奇妙的爵士樂,這些聲音的意象讓觀眾想起了那個逝去的舊上海。這種聲音總是在影片最關鍵的時候響起,它往往代替了主人公的語言,但卻恰如其分表達了情感。有些不能用言語表達的奇妙感情,用王家衛的鏡頭和留聲機表達起來,卻有些此時無聲勝有聲的通感。
·幽暗的街燈和夜雨
和旗袍、周璇的歌聲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是影片中的街燈。王家衛不止一次地用燈光來做為背景,在半昏半暗之中,在半夢半醒之間,感情在無聲地開始,莫名其妙地發展。
《花樣年華》中的燈光永遠是幽暗的,有著淡淡的憂郁氣質。它似乎預示著故事的結果,也使整個夜色充滿了一種浪漫的情調,而王家衛還嫌不夠,又在夜色中加入淅淅瀝瀝的雨,而夜色中的雨則更有意味。
當張曼玉和梁朝偉擦肩走過面攤前的石板階梯,鏡頭移到路邊那盞昏暗的路燈上。整個畫面都是黑暗,只有那么一點不清晰的黃光亮著——這個畫面停了很長時間,長的讓每個人都覺得這黑暗在醞釀著什么,然后,突然就下雨了。在黃色的逆光照耀下,雨點顯的格外的大,格外的晶瑩。這段鏡頭當然有著導演想表達的隱喻,但這隱喻就是因為光影的加入,才顯得那么強烈,打動人心。
還有影片中無處不在的辦公室的鐘表、老式打字機、拖鞋、西餐、面條、芝麻糊、帶口紅的煙蒂等意象,無不承載著主人公情感的交流與分享。王家衛刻意選擇的這些形象,更變視覺角度,并控制鏡頭長度、速度來形成意象,這些意象在調節感情、情緒上更有意味,更值得回味。
在經典電影中,影像更多的是起到敘事的作用,每一個影像都有它的功能,如果一個人看到一把槍,那么他肯定會有動作,去拿或者躲開,而這把槍一定會促使故事發生進展。在現代電影中,有很多影像著重表達情緒或意義。所以在《花樣年華》里,雖然沒有激烈的矛盾沖突,沒有事件的起伏跌宕,但兩個主角流轉顧盼的眼神,欲說還抑的臉部神情,一起一伏的步態,這些鮮明的視聽印象,動態的影像,片段的畫面組接,都形成了一種表意的意象,再加上凄迷而濃郁的風格化音樂,營造出一種“剪不斷理還亂”、揮之難去的情緒和氛圍。這是一種東方式的情感,也是一種東方式的寫意表現法。王家衛將一個很通俗的內容,用很東方、很藝術的手法表現出來,將一個重重包裹的情感一點點透露出來,顯示了電影融合了藝術與商業的二重性,形成一種新的審美趨向。(文:李小麗 來源:Mtime時光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