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

香港證券交易所
路演2006年,已經成為中國企業海外上市年。香港證券交易所、納斯達克交易所、紐約證券交易所、新加坡證券交易所,在每一個地方都能看到中國企業IPO的身影。而香港證券交易所,這個財富和機遇的代名詞,在內地企業眼中更成為向國際舞臺飛躍的完美舞臺。
伴隨著香港回歸祖國10周年,大唐國際發電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上市也已經走過了十個年頭。大唐國際副總經理楊洪明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沒有任何疑義地說,大唐從香港資本市場獲得了支持后續發展的第一桶金,赴港上市也使大唐國際完成了從只擔負社會責任的傳統國企到秉持股東價值至上理念的公眾公司的蛻變。”
在楊洪明看來,香港資本市場的國際化運作、規范順暢的信息發布機制、高效出色的金融服務,都能夠使內地企業最大限度地接觸國際優秀投資者,“這也給內地企業的發展累積了無形資產”。
作為首家在香港上市的內地電力企業,大唐國際只是內地企業赴港上市大軍中的一員。據了解,從1993年7月15日首家內地企業青島啤酒在港上市至2007年2月底,共有143家內地股份有限公司發行境外上市外資股,累計籌資951億美元。除在新加坡單獨上市的2家企業外,其余141家境外上市公司均在香港上市。香港成為內地企業境外上市的主要市場。
專家們評價說,與歐美資本市場相比,赴港上市的魅力不但在于內地與香港在文化溝通方面的零障礙,而且適度規范的市場監管也給內地企業與國際接軌提供了緩沖的空間。
據了解,目前,在香港上市的內地公司及境外中資控股上市公司的市值合計在6萬億港元左右,接近港股總市值的一半。而香港證券市場的市盈率大概在10-15倍左右。
國美集團品牌管理中心總監何陽青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前不久他們通過發行新股和可轉換債券募集到65億元人民幣的資金,用于改善和供應商的財務關系,提升物流系統、管理系統,“沒有香港資本市場的融資平臺,一下投入巨資來做這么多、這么大的事情,對一個高成長的民企來說,是不可想象的。”
而對大型國企來說,他們所要解決的是更深層次的問題。青島啤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助理袁璐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表示,對于一個90年代初即赴港上市的國企來說,沖擊和收獲都非常大。
袁璐說:“首先,上市使企業逐漸了解什么是市場經濟。其次,上市后企業由自發式的發展,轉變為日益注重經營戰略的制定。第三,上市使企業逐步了解了國際資本運作規律,并開始按照國際資本運作規則運行。”
青島啤酒年產量由上世紀90年代初的不足30萬噸,發展到目前的500多萬噸。目前公司的總資產和銷售收入都超過了100億元人民幣,公司的總股本也由最初的9億股增至13多億股。
據了解,通過到香港上市,內地企業接受嚴格規范的外部審計,透明度和規范運作水平明顯提高,同時也為內地證券業和證券市場引進了許多市場化的做法和經驗,培養了一批專業人才。
(來源:新華網 編輯:夏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