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瑞麟
瀏覽環球在線香港回歸十周年特別專題更多內容
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香港政制事務局局長林瑞麟表示,普選是“可能的任務”并且是最終的目標,這在1990年頒布的《香港基本法》中已經有明確表述。
在香港回歸10周年之際,林瑞麟局長接受了《中國日報》記者采訪。林瑞麟曾大力推動2007/2008年選舉改革方案,但他遺憾的是,該方案在2005年12月的立法委員會投票中以6票之差未能通過。
“我們已經作好方案不能通過的精神準備,在12月21日晚方案被否決后,我表達了對立法委員會的失望,并向反對派政黨發出呼吁,如果未來再出現進一步推動民主進程的機會,不要再錯失任何良機。各政黨應當了解如何求同存異,否則香港普選問題就不會取得任何進展,這不符合香港市民的整體利益,”林瑞麟說。
林瑞麟是根據2002年7月香港開始實施的官員“問責制”任命的一名政治官員,他認為:“問責制”比刻板的公務員制度更加靈活。“我們為‘問責制'注入了彈性,使其能對香港實際情況能做出更迅速的反應。在必要情況下,政治任命的政府官員將會為政策失誤向公眾道歉甚至引咎辭職。”
林瑞麟指出:“現在的問責制已經實施了幾年,立法委員會和公眾對其越來越熟悉。由于立法委員與主要官員的觀點和立場有所不同,他們之間會在不同程度上產生對立。但是適當的對立會在他們之間產生有效的制約和平衡,而公務員也意識到官員的政治任命系統有助于保持他們的政治中立。這就是為什么人們能以理性態度看待官員間的爭執,而不是立即就要求他們辭職。”
目前,由主要官員形成的隊伍已經組建起來,并向行政長官直接負責,他們的工作比早期更加高效,林瑞麟表示。
林瑞麟回憶起回歸前的情景,許多人當時都對香港的順利交接以及能否繼續保持社會的開放自由存有疑慮。上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早期,許多人離開香港,在高峰時期每年有超過4萬人申請移民加拿大。但是這種情況隨著1997年的臨近開始發生改變,人們開始對“一國兩制”變的更有信心。
然而,香港特區政府接下來不得不面對一系列危機。“從1997年到2003年,香港經歷了經濟低迷和連續6年的通貨緊縮。在我29年的政府工作生涯中,第一次經歷了持續數年的嚴重的政府預算赤字,” 林瑞麟說。
不過,令林瑞麟欽佩的是香港人民的奮斗精神。“在這段長期的經濟衰退中,香港人民臨危不亂。在中國加入WTO和《內地與香港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協議簽訂后,香港整體狀況開始好轉。外國投資再次回到香港,令股市、房地產市場復蘇,失業率下降。”(記者:Joseph Li 編輯:康娟)
本文為環球在線專供騰訊網稿件,未經允許,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