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請不要誤會,標題所寫的的確是陽謀,而非陰謀。
“陰謀”指暗地里進行的策劃,多指壞事;“陽謀”則是指光天化日下進行的策劃,當然,也多指壞事。近幾個月流傳的“中國制造威脅論”就屬于后者。
“中國制造威脅論”有著不同的版本和變種,但萬變不離其宗,主旨都在說中國制造的產品有問題:中國的寵物食品毒死了美國的阿貓阿狗;中國生產的兒童玩具毒傷了歐洲的孩子;中國制造的輪胎導致翻車;中國制造的電池過熱燙傷人;中國制造的氣泵讓使用者受傷……
“中國制造威脅論”的第一步是抹黑中國制造,第二步便是采取行動了。
6月28日,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宣布,暫停從中國進口鯰魚、巴沙魚、蝦、鯪魚和鰻魚等5種水產品,直到證明這些產品符合美國的安全標準為止;7月18日,美國消費者產品委員會宣布回收6款有安全問題的中國產品,包括電筒、氣泵、微波爐和童鞋;7月19日,菲律賓食品藥品管理機構從上海冠生園生產的大白兔奶糖中檢測出致癌物質甲醛。
近來,中國產品的負面消息在國際上滿天飛,隨著西方發達的傳媒散播到世界各地?蓭啄昵扒闆r卻恰恰相反,美國《新聞周刊》曾有一篇著名的文章,講美國人早上起來被中國造的鬧鐘驚醒,穿著中國制造的衣服和鞋子去上班,到了公司,發現公司的辦公設備也來自中國。當時貿易糾紛沒這么熱,自然也沒說中國的產品有什么不好,而是盛贊中國貨物美價廉。今年,風向變了,4月,《華盛頓郵報》刊載了一篇文章,說中國有害食品危及全球,其他西方媒體也爭相刊載類似的消息。
變化來得太快,似乎突然間中國制造商“良心大大地壞了”,要蓄意坑害西方的消費者。
與此同時,中國貿易順差繼續增加。今年上半年貿易順差達1125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84%;截至6月底,外匯余額已達破紀錄的13326億美元,上半年增量達3663億美元,超過了去年全年的水平(2473億美元)。
我不愿相信,但在邏輯上卻又不得不相信,西方媒體在抹黑中國,他們在市場開放的口號下和中國進行著一場不公平的競爭。
鴉片戰爭前,中國的GDP占全世界的三分之一,一場侵略戰爭把中國的GDP打到世界的6%。從經濟的角度講,鴉片戰爭就是一場診治貿易不平衡的掠奪式戰爭。如今,中國享有的巨額貿易順差,成了以美國為主的西方國家重點打壓的對象。隨著中國國力的提升和國際形勢的變化,他們不敢像當年發動鴉片戰爭一樣明目張膽地搶劫,卻也采取了一切可能的招數,軟硬兼施。
這些招數包括壓迫人民幣升值、祭起知識產權保護的大旗、迫使中國金融開放等,發展到今天,妖魔化中國制造成了新的毒辣招數。據說,美國市場上已出現標上“China
Free”(不含中國元素)的健康食品——不含任何中國原料,竟然成為商家促銷產品的賣點。
我不明白的是,中國人民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賺取一點可憐的辛苦錢,究竟哪里錯了?當西歐的人民享受著悠長的假期時,中國的工人在加班加點;當美國的一架飛機下線時,我們需要拿8億元人民幣去換;當中國的環境遭受污染、人民喝水都困難時,那些跨國公司從中國拿走了最大頭的利潤。
抹黑中國制造,是西方針對中國貿易順差的陽謀。說他是陽謀,是因為中國的產品確實出現了一點問題,西方媒體借題發揮,借勢發力,雖然不是無中生有,但也有夸大、渲染之嫌。
世界上沒有百分之百的安全產品,奔馳會拋錨,摩托羅拉手機會爆炸,肯德基產品也有蘇丹紅,可口可樂喝多了也會出人命。中國制造即使出現一兩起事故,如此妖魔化也不合常規,不符常理。
關鍵是,對此潮流,我們該如何應對。
筆者覺得,首先一點是承認問題,迅速地、嚴肅地處理,尤其是涉及食品安全的問題更不應有半點拖延。得罪了西方發達國家的政府沒關系,得罪了消費者,其影響多少年都難以挽回。日本的不二家,著名的奶制品企業,僅僅是因為把過期牛奶回爐加工,結果導致產品無人問津,最終關門歇業。中國國內存在食品安全問題,盡管出口時嚴格檢查和管理,但難免有漏網之魚,出了事,要勇于承擔責任。政府應該及時站出來道歉,嚴厲懲罰責任人。道歉,不丟人,有了問題捂著蓋著,才有失大國風范。
其次,政府為企業提供一定的支持和服務。海外危機公關,一般企業難以做到,政府外交官員、學者、已經退休的官員,可以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幫助。吳建民曾舉一例:“杭州中策輪胎導致翻車一案,如果相關指控成立,杭州中策出口到美國的多達45萬條輪胎將被召回,召回費用最多可達6400萬美元。該公司雇用的咨詢公司曾寫信向我求助,我建議它們展開危機公關,動用包括政府在內的各界力量。單靠它自己,很難解決問題。”
第三,可以借助外力提高中國制造的質量!爸袊圃焱{論”的泛起,也給了中國借助外力整治國內企業質量問題的機會。食品安全,威脅的不是外國人,首先是我們自己人,更何況,如我國質檢總局官員所言,我國99%的出口食品是合格的,這可比國內食品抽檢合格率高出許多。借助外界壓力,實現“中國制造”檔次的提升,是值得我們思考的一個路子。
德國制造在全世界成了質量優良、使用耐久的代名詞,但這不是憑空得來的。19世紀后期,德國人也是拼命制造出各色各樣的東西出口,但求掙錢,不顧其他。后來他們意識到這樣做不利于長遠發展和恒久利益,因此痛改前非,成就了今天“德國制造”的偉業。這值得我們學習和仿效。(來源:中國青年報
編輯: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