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之一上榜企業做出回應 肯接受第三方評估僅7家
在“公眾與環境研究中心編制污染企業名單,多家跨國公司榜上有名”的消息被媒體曝光后,被點名的跨國公司逐漸開始行動起來。
據中國公眾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介紹,已經有30多家被列入污染企業名單的跨國公司主動找到他們進行會談,解釋自己超標排放的原因以及已經采取的整改措施。但是,到目前為止,肯接受第三方審核評估的企業只有七家,已經做了和正在做第三方審核的企業只有三家,已經完成第三方審核并且審核報告已經獲得通過和認可的企業只有上海松下電池有限公司,目前,這家公司的污染記錄已經從污染企業名單中被清除。
在馬軍看來,這些主動找到他進行解釋和交流的企業是值得肯定的,盡管對有些企業所做出的解釋,環保人士并不能接受。有多家企業用“疏忽”、“意外”這樣的字眼來為自己辯解。
上海美標陶瓷公司因“未正常使用水污染防治設施,廢水超標排放,違反水污染防治管理規定”而被上海市環保局列入“2006年第一批本市環保系統查處違法企業名單”,對此,美標的解釋是“疏忽”。該公司衛工程師說,2005年12月,工廠的水處理加熱系統管道在晚間凍裂,廢水處理沒有達到標準就被排出。環保局次日前來檢查時,發現了違規。
上海花王有限公司則將其違規行為歸結為“意外”。2005年3月,因“生產過程中的一些故障,導致出來的污水濃度比較高”。由于其污水處理設施采用的是生物凈化設備,高濃度的污水破壞細菌的生物活性,而細菌的恢復需要一定時間,導致排出的水不合格。
針對這些解釋,馬軍表示,這些“疏忽”、“巧合”、“意外”恰恰說明了公司在環境管理體制、污水處理設施等方面還存在一定缺陷,還有需要完善的地方,否則,類似的“疏忽”、“意外”還有可能再次發生。
也有的企業指出,比自己污染更嚴重的企業多的是,為什么壓力卻集中在自己一方?對此,馬軍打了一個形象的比喻:你的鄰居搶劫不意味著你就可以偷竊。
馬軍說,要想讓自己企業的名字從污染企業名單中被消除,就必須排除污染隱患、完善環境管理制度,并接受由專業技術公司進行的第三方審核,而且審核過程必須有環保組織的參與。審核通過以后,企業名字將會從水污染數據庫的前臺被消除。
跨國公司“入鄉隨俗” 環保不達標不能原諒
相對于國內的一些小企業來說,跨國公司污染環境的行為更加讓人痛心疾首。小企業污染環境還可以說自己剛剛建立,沒有防治污染的經驗,資金也常常陷入困境,而且技術也比較落后,但是,這些借口在跨國公司那里都是不能成立的。跨國公司通常都歷史悠久、資金雄厚,而且擁有領先的技術和防治污染的經驗,對于跨國公司來說,避免污染是完全能夠做到的。
大部分上了污染企業名單的跨國公司在環保方面都擁有良好的口碑,保護環境甚至已經成為了那些企業的競爭優勢之一。有一家日本公司,其在日本的八家工廠里有七家都達到了零排放,但是在中國卻連最基本的排放標準都沒有達到。丹麥嘉士伯集團中國區副總裁王守仁說:“環境保護在嘉士伯公司的發展戰略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目前,嘉士伯在所有投資項目進行的初期,都會建立關鍵功能指標體系和環境保護匯報制度,以確保嘉士伯的合資廠在運營時能夠在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方面做到最好。”美國杜邦公司在環保方面也一直聲譽卓著。
但是,這些跨國公司并沒有遵守自己的環境承諾,他們進入中國以后很快就“入鄉隨俗”,降低了環境標準。馬軍以前曾經在咨詢公司工作過,和跨國公司有過很多接觸,在他的印象里,跨國公司的管理非常嚴格,環境標準也很高,因此,當他發現竟然有很多跨國公司連最基本的環保標準都不能達到的時候,馬軍感到非常意外。
“這些跨國公司生產的產品都具有較高的市場份額,其中,良好的環保意識是其贏得消費者信賴的重要因素。因此,跨國公司必須履行他們所做出的環保承諾。而且,我們對跨國公司的要求和對本國企業的要求也是一致的,只是要求他們遵守中國的法律法規,做到達標排放。”馬軍說。(來源:人民網 編輯:肖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