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偉大的戰略決戰和國民黨反動統治的覆滅
1948年上半年,人民解放軍在各個戰場上向國民黨軍繼續展開進攻,殲滅大量敵人,打破了敵人的分區防御。同年秋,敵我力量對比已發生根本變化,人民解放戰爭進入奪取全國勝利的戰略決戰階段。
此時,人民解放軍由戰爭初期的127萬人發展到280萬人,其中野戰軍149萬人。全軍還開展了新式整軍運動,通過訴苦(訴舊社會和反動派給勞動人民造成的痛苦)、“三查”(查階級、查工作、查斗志)、“三整”(整頓組織、整頓思想、整頓作風),達到了政治上高度團結、生活上獲得改善、軍事上提高技術和戰術的三大目的,戰斗力進一步提高。解放區的面積擴展到235萬平方公里,人口達1.68億。老區的土改運動基本完成,解放軍的后方更加鞏固。
與此相反,國民黨軍隊的總兵力進一步減少到365萬,可用于第一線的兵力僅174萬,且士氣低落,戰斗力下降。在解放軍的強大攻勢下,國民黨軍只得放棄分區防御而實行重點防御。它的五個戰略集團(即胡宗南、白崇禧、劉峙、傅作義、衛立煌集團)已被分割在西北、中原、華東、華北、東北五個戰場,相互間難以形成配合。
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科學地分析戰爭形勢,以宏大的革命氣魄和高超的指揮藝術,正確把握戰略決戰的時機,選定決戰方向,并針對不同戰場的特點制定作戰方針,連續組織了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
戰略決戰的序幕首先在山東拉開。1948年9月16日,粟裕等指揮華東野戰軍32萬人發動濟南戰役。經過八晝夜的激烈作戰,攻克濟南,殲國民黨軍10萬余人,其中起義2萬余人。濟南的解放,有力地證明解放軍的城市攻堅作戰能力已大大提高,蔣介石以大城市為重點的防御體系開始崩潰。
1948年9月,林彪、羅榮桓指揮東北野戰軍主力連同地方武裝共103萬人,在東北人民的支援下,向分割在錦州、長春、沈陽等孤立地區的55萬國民黨軍發起遼沈戰役。戰役首先從錦州地區的作戰開始。錦州是聯結東北和華北的戰略要地,國民黨軍以6個師10萬多人防守。解放軍以部分兵力圍困長春,主力圍攻錦州,并在塔山和黑山一帶頑強地阻擊敵之援錦部隊。10月14日,解放軍對錦州發起總攻,經三十一小時的激戰,全殲守敵近9萬人,俘敵東北“剿總”副總司令范漢杰。錦州的解放,迫使長春守敵一個軍起義,其余投誠。企圖奪回錦州的敵廖耀湘兵團在遭到東北野戰軍頑強阻止后,被迫先后向營口、沈陽撤退。東北野戰軍經過兩天一夜的激戰,將該敵10萬余人圍殲于遼西。接著乘勝追擊,11月2日解放沈陽、營口,遼沈戰役勝利結束。這次戰役歷時五十二天,殲敵47萬。東北全境解放,使東北野戰軍成為一支強大的戰略后備隊,為解放平津和全華北創造了有利條件,而且使解放戰爭獲得一個鞏固的、具有一定工業基礎的戰略后方。
遼沈戰役剛結束,黨中央即電令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組成以鄧小平為書記的總前委,統一指揮華東野戰軍和中原野戰軍及部分地方武裝約60余萬人,以徐州為中心,在東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臨城(今薛城)、南達淮河的廣闊地區,發起規模巨大的淮海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