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據臺灣“中央社”10月23日報道,臺灣“國防部軍備局長”吳偉榮10月22日承認,臺軍正在研制石墨炸彈。早前臺灣媒體曾報道,臺“中科院”將進行研制用于攻擊敵方電力系統武器的“玄宇計劃”,研制經費為4~5億新臺幣(約合1~1.25億元人民幣),預計于2012年研制成功,屆時搭載于“雄風”-2E巡航導彈上,可攻擊大陸沿海城市。
美軍首用“電力殺手”
石墨炸彈,因對電力系統的強大破壞力而被稱為“電力殺手”。該炸彈是由特殊碳絲制成,這些碳絲直徑極小,傳導性能好,能在高空中長時間漂浮并附在一切物體表面。美國科學家聯合會的技術專家約翰·派克曾指出,石墨炸彈一旦在變電站上空引爆,就會釋放出無數顆罐頭大小的子炸彈,這些子炸彈爆炸后形成一團直徑幾百米由碳絲組成的“網狀大幕”,散落在目標地區。碳絲可直接進入電子設備內部、冷卻管道和控制系統,引起變壓器和輸電系統短路,從而導致停電。同時,它對敵防空、通信、指揮管制和發電等設備中的許多重要硬件都有破壞作用。
在海灣戰爭中,美軍首次使用石墨炸彈。它通過搭載于“戰斧”巡航導彈上,對伊供電設施進行攻擊,使伊拉克全國85%的供電系統癱瘓。在科索沃戰爭中,美軍使用石墨炸彈摧毀了當時南聯盟70%電力系統,導致供電癱瘓。之后,美軍再次使用石墨炸彈進行打擊,使南聯盟的軍事通信、指揮、防空系統等失靈。北約發言人囂張地說:“我們掌握了南聯盟的電力開關。”
目前,石墨炸彈主要是由非制導的戰術彈藥布撒器和子彈藥構成。據悉,美國正在對石墨炸彈作改進,其中一項就是使石墨炸彈成為美國21世紀機載武器——“聯合直接攻擊彈藥(JDAM)”中的一種子彈藥,并將其編號為AGM-154D。
臺石墨炸彈有花無果
石墨炸彈成本低、對電力和電子設備破壞大,對人不構成直接傷害,屬“軟炸彈”,不僅可以攻擊軍事設備,也能癱瘓民用設施,加上目前沒有有效反制該炸彈的方法,因而成為臺軍的理想武器。但目前臺軍在運載平臺和制導定位方面,都不具備使用該炸彈的能力。
石墨炸彈可使用多種戰機進行準確投放,但目前兩岸空軍力量已發生明顯轉變,臺軍機載投送的難度極大。從近年臺空軍軍演的內容看,其意圖主要是保存戰機實力,等待美日馳援。顯然,臺空軍作戰意圖有悖于該武器“先發制人”的要求。石墨炸彈還可以搭載在巡航導彈上,據臺《聯合報》稱,石墨炸彈未來可能由“雄風”-2E型巡航導彈發射。該導彈射程1000公里左右,能對大陸沿海城市構成一定威脅。但“雄風”-2E導彈量產案“戟隼計劃”中的38億余元新臺幣(約9.5億人民幣)預算已在本月被刪除和凍結各1/3,所以,該導彈難以在明年量產,何時列裝更是未知數。
據英國《簡氏防務周刊》披露,“雄風”-2E導彈遭遇技術瓶頸:臺軍目前采用的渦輪風扇發動機使“雄風”-2E導彈的射程很難達到1000公里,臺軍要想增大射程就必須向美國進口相關的特殊發動機零組件;導彈要準確擊中目標,很重要的是靠終端鎖定目標技術,此技術是“雄風”-2E導彈的“軟肋”,臺灣一直想采購美軍的“聯合直接攻擊彈藥”,正是看中其末端制導技術——終端尋標器;另外,臺軍缺乏裝載石墨炸彈的SUU-66B布撒器。這3項軍購都不符合美國認為的臺“主動防衛”戰略,美國不會同意出售。而依臺軍現有技術實力在短期內不能突破這些難題。
盡管臺“國防部”反復強調,研制石墨炸彈是“為評估臺灣城市遭到攻擊時的損害程度”,但難掩癱瘓大陸城市電力系統的圖謀。目前,由于缺乏有效的運載和投擲手段,想攻擊大陸電力系統的石墨炸彈只會是“有花無果”的空想。(來源:青年參考 編輯:肖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