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世界銀行12月17日發布了一份“國際比較計劃”(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Program),該報告依據2005年的數據,采取了新的統計方法進行換算,結果表明中國經濟被高估了大約40%,但仍然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據世界銀行稱,報告采用了“購買力平價”理論,即去除利率影響的實際購買力,世界銀行對全球146個國家經濟規模做出了重新衡量,這是中國首次進行此類物價采樣調查,報告以更廣泛的中國產品與服務作為樣本,統計了大量可靠的研究數據。按這種新改進的方法和基準,統計結果更準確地評估了中國的實力和價格水平,而此前不準確的研究方法導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被放大了40%。世行稱,這份報告是“最廣泛并且耗費精力的”。
同時,世行稱,用“購買力平價”理論換算,中國仍然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占世界經濟總量的9%以上,但用原來的方法計算,中國占世界總量的14%。世界第一大經濟體依然是美國,占全球出口量的23%;日本排名世界第三,占世界總量的7%;印度排名世界第五,占世界總量的4%以上。
不過,據環球透視(Global Insight)研究公司的經濟學家稱,這份新的研究報告對政策的影響有限,中國仍將在全球經濟中發揮帶動作用。中國經濟規模大小并不重要,發展速度才是關鍵,中國正在高速發展。
按照世行的報告,人均產出最高的國家依次是盧森堡、卡塔爾、挪威、文萊和科威特,而這些國家都是些小國。若以人均消費來計算的排名就有些不同了,位列首位的仍是盧森堡,隨后是美國、冰島、英國和挪威。
***世行報告不改中國大國地位 結果對中國總體有利
“作為一項研究成果,新公布的PPP對中國實際的經濟活動沒有過多影響,”清華大學世界與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世界上其他國家可能依據新PPP結果對中國的實際生產量進行再認識,但中國還是一個龐大的經濟體,這是無法改變的事實。”李稻葵表示:“不過,有些國際比較指標會出現變化,因為用購買力平價衡量的GDP會減小,比如能源消費、單位GDP二氧化碳的排放水平會出現下降,但不能從根本上改變對中國經濟的看法。”
“同以往相比較,上述結果總體對中國還是有好處”,國際關系學院教授、國家戰略安全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張敏謙對記者表示,“因為在很多國際組織中核定各國所承擔的責任是參照PPP衡定的國力水平,如果世界銀行下調中國PPP后,起碼按照這些組織的規定,中國所需負擔的會費將會減少。”
“被調低的PPP更為接近中國的事實,并將在遠期降低外界對人民幣升值的預期,”李稻葵認為,“但在短期內,新的PPP結果并不會影響目前的匯率水平,因為以PPP為均衡匯率理論的本身就存在缺陷。”
(歐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