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兆耀]:一是技術跨度大,航天員由艙內活動轉向艙外活動,這是載人航天技術的一個重大跨越。
[王兆耀]:唯一實現出艙活動必須突破飛船其他艙的吸附壓,載人航天服的微機電,航天出艙活動的地面模擬訓練的一系列關鍵技術,需要完成艙外航天服等的研制。在只進行了兩次載人航天飛行之后,我們就實施航天出艙活動,這在技術上的跨度是很大的。
[王兆耀]:二是任務風險大。這次任務除了存在發射和回收這兩個風險高度的出艙外,還增加了航天員出艙這個高風險的時段。
[王兆耀]:主要表現是航天員的出艙活動的順序很難在地面進行完全全過程的真實的模擬訓練。部分新研產品和新技術是首次進行飛行驗證。
[王兆耀]:此外,這一次也是我們神舟飛船第一次載三個人的滿負荷的飛行,這些都增加了我們飛行任務的風險。
[王兆耀]:三是航天員自主工作能力強。
[王兆耀]:這次飛行任務當中,航天員要在軌對艙外服務進行組裝測試。要完成在軌訓練、出艙取回實驗樣品裝置,返回軌道艙等一系列操作。
[王兆耀]:在失重環境中操作時間長,強度大,自主性強,這個與前兩次載人航天飛行任務當中航天員的操作相比有質的差別。因此可以說航天員的操作質量直接關系到我們這次的任務成敗。
[王兆耀]:四是實施難度大。
[王兆耀]:為了滿足航天員出艙活動的要求,我們的飛行產品技術狀態發生了較大的變化,飛船進行了227項的變化,火箭進行了36項。必須確保艙外航天服和飛船氣閘艙的安全可靠,航天員的各項操作要準確無誤,測控通信要連續地穩定,飛行控制要及時準確。
[王兆耀]:這些對航天員的素質,對我們飛行產品,對地面支持保和飛行任務的組織指揮控制,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王兆耀]:五是參試系統龐大。
[王兆耀]:這次任務應該說是我們歷次載人航天飛行任務當中規模最龐大的一次,為了保證航天員的出艙活動階段的測控的連續,我們增加了測控船和境外地面測控站。并首次進行了中計飛行的數據傳輸實驗,構成了陸海空天的立體參試體系。飛船測控和航天員的搜救就動用了9艘船舶,30多架飛機。謝謝!
[記者]:謝謝此次新聞發布會,我的問題是大家都知道中俄兩國在載人航天工程都有合作,能否介紹一下“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任務中有關中俄合作的情況?
[王兆耀]:中國和俄羅斯是友好聯邦,我們兩國政府建立了良好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在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的框架下,中國和俄羅斯在載人航天領域開展了互惠互利的合作、交流。兩國在航天員的培訓、載人飛船的研制等方面進行了合作。
[王兆耀]:2004年4月,中國和俄羅斯簽署了從俄羅斯新興科學生產股份公司引進海英艙外服的合作合同。依據合同,俄方為中方研制生產了供飛行用的海英艙外服有三套,供低壓訓練用的艙外航天服有兩套,供水槽訓練用的艙外航天服四套,以及艙載的對接系統的四套,其中這些服裝當中的供電和通訊等設備是由中方配套研制的。
[王兆耀]:經過雙方的共同努力,引進艙外航天服這個合同執行的十分順利。這次“神舟七號”任務中兩名中國航天員將分別穿著飛天艙外航天服和海英艙外航天飛實施出艙服務,俄方專家實施了全過程的服務。
[王兆耀]:這是中俄兩國在載人航天領域合作的一個重要事件。借此機會我也向俄羅斯同行給予我們的幫助表示感謝。
[王兆耀]:中俄兩國在航天領域進行合作,我想這是很符合我們兩個國家的根本利益。“神舟七號”我們的合作成功,為我們雙方今后開展更深入的合作創造了有利的條件。謝謝!
[主持人]:記者朋友們,今天的提問先到這里。在我們這場新聞發布會后,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將在“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任務實施期間,在北京舉辦多場新聞發布會,歡迎大家參加。新聞發布會到此結束,祝記者朋友們在東風航天城工作順利,身體健康,愿大家的報道像“神七”任務一樣完美,為“神七”任務添彩,謝謝大家。
(來源:人民網 編輯:歐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