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特起飛道路:國家戰略能力的科學運用
始終關注中國的法國前總理施密特曾說:“中國在重新崛起的過程中走的是自己的路。”
美國經濟學家約翰?拉特里奇說:“中國令人震驚的經濟增長幅度史無前例,中國以獨特的方式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改變了世界。”
這條中國“自己的路”是什么呢?
這條中國“自己的路”就是:通過改革開放,在同經濟全球化相聯系而不是相脫離的進程中,獨立自主地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經濟起飛和社會轉型。
顯然,這個獨特不是與世界隔絕的孤立性獨特,也不是離開人類社會發展總趨勢的獨特。
人類社會發展有一條鐵律:社會發展是一種按照內在規律運行的客觀歷史過程,又是人滿足自身需要、利益和實現價值的歷史過程。科學合理的社會發展本質上是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內在統一的進程。
歷史上一些社會主義國家教條理解社會主義、在與資本主義絕對化對立中封閉發展,這樣的發展既不合規律也不合目的,結果造成了社會倒退。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初期的大躍進運動,盲目追求高指標和“一大二公”,這樣的發展僅合愿望但不合規律,結果必然導致工農業生產極大破壞。
那么,改革開放30年,究竟是什么力量引導中國走出一條獨特的現代化起飛道路的呢?
是國家戰略能力的科學運用。
國家戰略能力是指一個國家在采取戰略行動時所能調動和使用的物質和精神力量總和,其構成要素一般包括:把握客觀規律戰略謀劃的能力、科學制訂實踐目標的能力、理論創新能力、機遇反應和挑戰應對能力等。
30年,中國發揮主觀能動性和“歷史自覺性”,科學運用國家戰略能力,在把握社會發展客觀規律中,極有創見地設計政策、方略,推動自身變革發展,使現代化起飛道路達到了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
中國清醒判斷自己在人類發展進程中的“歷史方位”: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這個長過程中,將經歷若干個具體發展階段,但整個初級階段主要矛盾只有一個,就是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必須把發展生產力作為主要任務。
這是對人類社會制度發展規律的科學認識和回應。生產力低下的國家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可以實現向社會主義制度的跨越,但跨越不等于就“立即”達到了社會主義本質。由于人類社會生產力是從自然經濟到商品經濟再到產品經濟階梯式不可跳躍地遞進發展,社會制度跨越后,必然要經歷一個相當長的商品經濟發展階段。
中國立足國情,獨立自主地進行改革設計:先易后難,由點到面,分階段有步驟循序漸進改革。在突破口選擇上,先農村后城市;在改革領域上,先經濟后其他;在改革深度上,從邊緣改革開始,逐漸向中心和全方位推進;在改革方式上,先試點,積累經驗,再逐步推廣。
這是對人類社會發展進程差異性特點的科學認識和回應。人類社會發展的總趨勢不會改變,這是必然的。但由于所處地理環境、文化傳統、歷史條件等因素差異,各國向這一總趨勢前進的發展道路、社會變革具體途徑也顯示出差異性,這是各國自身發展的歷史必然性。

2001年12月11日,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成為其第143個成員。圖為2001年11月11日,中國外經貿部部長石廣生在卡塔爾首都多哈舉行的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議定書簽字儀式上舉杯慶賀。新華社發
中國主動擴大對外開放。從經濟特區到沿海開放城市,由點到線,由線到面,逐步形成全方位開放格局;再到加入WTO,正式融進尚由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主導的全球經濟體系。
這是對人類社會橫向發展動力的科學認識和回應。交往是人類社會橫向發展和整體文明程度提高的必需前提,世界的普遍交往是人類交往的必然趨勢。任何國家要發展,閉關自守不可能。在世界范圍內,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將長期同時存在,斷絕于資本主義之外,不可能建設好社會主義。
中國實施抓住全球化機遇發展自己的策略,利用廉價土地、勞動力等比較優勢資源,承接國際產業轉移,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和先進生產力,利用全球市場發展經濟,以比先行者更低代價、更短進程完成了大體相同的增長過程。
這是對生產力個別階段跳躍性發展特點的科學認識和回應。世界性的交往和競爭,使文明成果得以普遍交流,落后國家可以通過直接學習借鑒已有的一切肯定成果,繞過一切從頭“重新開始”階段,實現生產力個別發展階段的超越,加快自身發展進程。
中國闖過并排除了通貨膨脹、亞洲金融風暴等一輪又一輪國內、地區和全球危機,有效避免了經濟社會發展的大起大落。與這種平穩現象相伴隨的政治現象則是:邊實踐、邊學習、邊思想解放、邊變革創新的冷靜治國傳統形成,高層集體學習、集體調研漸成一項制度。不斷地學習研究,對發展方向的認識越來越系統,對風險挑戰的“調控應對”機制越來越成熟。
這是對客觀事物矛盾運動規律的科學認識和回應。客觀實踐不斷運動發展變化,要求認識必須不斷隨之更新發展,永不僵化;全球化給機會的同時也增加了外來風險,增大了政策失誤的代價,要求永葆實踐理性,不慌不亂不浮躁,努力做到主觀符合客觀,推動發展朝著理想目標不間斷地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