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神州大地多爛漫,一片紅旗百尺竿。
三十春秋揮手間,芳菲四季綠堪染。
轉眼間,我們迎來了改革開放30周年。30年前,一場關系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大討論――關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討論,吹響了解放思想的號角。從此,改革開放的大幕在解放思想中被渾然拉開,一個有著幾千年歷史、十幾億人口的文明古國,開始了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30年來,這場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大改革大開放,始終在解放思想的歷史進程中不斷推進。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推動改革開放的強大思想武器,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大法寶。
一、解放思想,使我們黨沖破“兩個凡是”的嚴重束縛,實現了指導思想上的撥亂反正,開啟了改革開放的偉大航程
“實事求是”出自班固《漢書》“修學好古,實事求是”,表達的是中國古代學人的治學之道。1942年,毛澤東同志對實事求是作了精辟的解釋,賦予了它新的含義。毛澤東同志說:“實事”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事物,“是”就是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共產黨人堅持實事求是的態度,就是黨性的表現,就是理論和實際統一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的作風。毛澤東同志親筆題寫“實事求是”作為校訓送給中央黨校,如今這幾個大字鐫刻在花崗巖上,時刻給每一個黨員干部以警醒。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用實事求是這個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武器,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建立了新中國,取得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偉大成就,在艱辛探索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中取得寶貴經驗。
然而,曾幾何時,實事求是這個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被無端歪曲,教條主義和本本主義盛行,導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使國民經濟陷入崩潰邊緣。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幫”,“文革”被果斷結束后,舉國歡騰,百業待舉。但是許多人還不能正確認識和對待毛澤東思想,還不能正確區分毛澤東同志的偉大歷史功績和晚年錯誤,黨和國家的工作在前進中出現徘徊的局面。針對這種情況,鄧小平同志旗幟鮮明地指出,“兩個凡是”不符合馬克思主義,要完整準確地理解毛澤東思想。這為我們黨實現思想路線上的撥亂反正指明了方向。1978年5月10日,中央黨校內部刊物《理論動態》刊登經胡耀邦同志審定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文。5月11日,《光明日報》以特約評論員名義發表這篇文章。12日,《人民日報》、《解放軍報》同時轉載。引發了全國范圍內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為我們黨沖破“兩個凡是”束縛、重新確立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奠定了理論基礎。
鄧小平同志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理論勇氣,充分肯定真理標準討論的重大意義,積極支持推動這場大討論,為全黨擺脫“兩個凡是”的思想束縛,完整準確地理解毛澤東思想,重新確立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殫精竭慮,披荊斬棘。鄧小平同志明確指出:“毛澤東思想最根本的最重要的東西就是實事求是……實事求是是毛澤東思想的出發點、根本點。”他指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篇文章是馬克思主義的。爭論不可避免,爭得好。引起爭論的根源是‘兩個凡是’”。“怎么樣高舉毛澤東思想旗幟,是個大問題。‘兩個凡是’不是高舉毛澤東思想的旗幟。這樣搞下去,要損害毛澤東思想。毛澤東思想的基本點就是實事求是,就是把馬列主義的普遍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毛澤東思想的精髓就是這四個字。”他說,“如果不解放思想,不開動機器,不獨立思考,那非垮臺不可”。
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重大歷史關頭,鄧小平同志就是以這樣的馬克思主義大無畏精神,力挽狂瀾,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講話中振聾發聵地指出,實事求是,是無產階級世界觀的基礎,是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基礎。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這篇被稱為十一屆三中全會主題報告的講話,是我們黨新時期解放思想的宣言書,吹響了走自己的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時代號角。
美國《時代》周刊在1979年第一期的序言中曾這樣寫道:“一個嶄新中國的夢想者――鄧小平向世界打開了‘中央之國’的大門。這是人類歷史上氣勢恢宏、絕無僅有的一個壯舉!”毫無疑問,這個“壯舉”的動力來源于對社會主義的重新思考,來源于敢于解放思想的強大勇氣。
鄧小平同志說:“社會主義是一個很好的名詞,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確理解,不能采取正確的政策,那就體現不出社會主義的本質”。“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于包括什么是社會主義這個問題也要解放思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項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馬列主義的本本上找不到答案,別國模式無法照搬,只有不斷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的實際相結合才能找到答案和出路。1984年10月20日,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要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要突破把計劃經濟和商品經濟對立起來的傳統觀念。鄧小平同志說,這個決定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社會主義實踐相結合的政治經濟學,就是解釋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有些是我們老祖宗沒有說過的話,有些新話。過去我們不可能寫出這樣的文件,寫出來,也很不容易通過,會被看作是“異端”。
1985年12月23日,《時代》周刊總編輯格隆瓦爾德向鄧小平提出一個尖銳的問題: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之間有沒有矛盾?鄧小平說,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之間不存在根本矛盾。問題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發展社會生產力。把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結合起來,就更能解放生產力,加速經濟發展。在黨的十三大召開前,鄧小平同志提出,不要再講以計劃經濟為主了。為什么一談市場就說是資本主義,只有計劃才是社會主義呢?計劃和市場都是方法嘛。只要對發展生產力有好處,就可以利用。它為社會主義服務,就是社會主義的;為資本主義服務,就是資本主義的。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鄧小平同志發表了著名的南方談話,指出,改革開放邁不開步子,不敢闖,說來說去就是怕資本主義的東西多了,走了資本主義道路。判斷的標準,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這些驚世駭俗的論斷,沒有解放思想的強大勇氣,沒有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態度和精神,是斷然不可做到的。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圍繞“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最重大的問題,形成了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發展太慢也不是社會主義;平均主義不是社會主義,兩極分化也不是社會主義;僵化封閉不能發展社會主義,照搬外國也不能發展社會主義;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沒有法制也沒有社會主義;不重視物質文明搞不好社會主義,不重視精神文明也搞不好社會主義等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國這樣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如何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問題,開啟了改革開放的偉大航程。
黨的十五大把鄧小平理論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一道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同當代中國實踐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產物,是毛澤東思想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引導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不斷前進。
二、解放思想,使我們黨堅強捍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體制,將改革開放成功推向二十一世紀
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受命于危難之際,在國內外政治風波、經濟風險等嚴峻考驗面前,依靠黨和人民,捍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創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體制,開創全面改革開放新局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創立“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繼續引領我國改革開放的航船沿著正確方向破浪前進。
捍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向全世界的莊嚴宣示。1989年6月24日,江澤民同志在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的講話中這樣說道:“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和基本政策沒有變,必須繼續貫徹執行。在這個最基本的問題上,我要十分明確地講兩句話:一句是堅定不移,毫不動搖;一句是全面執行,一以貫之”。面對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世界上一些長期執政的大黨老黨相繼垮臺的現實,面對經濟全球化浪潮的蔓延席卷以及黨自身的巨大變化,中國共產黨要想保持先進性,始終走在時代前列,就必須敢于迎接挑戰、接受考驗,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回答時代提出的新課題。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對計劃和市場問題及其相互關系的認識,有一個發展過程。黨的十二大講的是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提出社會主義經濟是在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黨的十三大提出社會主義有計劃商品經濟的體制應該是計劃與市場內在統一的體制。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提出了建立適應有計劃商品經濟發展的計劃經濟與市場調節相結合的經濟體制和運行機制。在改革開放新的歷史階段,譜寫馬克思主義新的理論篇章,就是要加快經濟體制改革,盡快建立社會主義的新經濟體制,正確認識計劃和市場問題及其相互關系。在如何看待市場經濟這個問題上的確需要一次思想大解放。
1992年6月9日,江澤民同志在中央黨校省部級干部進修班上的講話第一次提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個新概念,并在黨的十四大上作了深入闡述。江澤民同志指出:“實踐的發展和認識的深化,要求我們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利于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這一論斷得到了全黨和全社會廣泛贊同。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個新概念的提出,充分表明中國共產黨人在借鑒現代社會文明成果中所展現的開放性與包容性,既體現了解放思想的理論勇氣,又體現了科學性、時代性和革命性相統一的馬克思主義品格。黨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后,西方很多人提出,在市場經濟前面加“社會主義”幾個字是多余,沒有必要。江澤民同志的回答是,“社會主義”這幾個字是不能沒有的,這并非多余,并非“畫蛇添足”,這是“畫龍點睛”。所謂“點睛”,就是點明我們市場經濟的性質。1993年11月14日,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決定》指出,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實踐無止境,解放思想無止境。江澤民同志在黨的十五大報告中指出,把社會主義同市場經濟結合起來,是一個偉大創舉。實現這個結合,需要積極探索,大膽試驗,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需要深化改革,解決體制轉變中的深層次矛盾和關鍵問題。其中,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成為一個十分突出的問題提到全黨面前。江澤民同志指出,“股份制是現代企業的一種資本組織形式,有利于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有利于提高企業和資本的運作效率,資本主義可以用,社會主義也可以用。不能籠統地說股份制是公有還是私有,關鍵看控股權掌握在誰手里”。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必須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各種所有制經濟完全可以在市場競爭中發揮各自優勢,相互促進,共同發展。這些新觀點、新認識,是解放思想的必然產物。
中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發展。中國在融入世界,世界為中國喝彩。1999年12月31日,子夜時分,江澤民同志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來到中華世紀壇,與首都群眾一起,迎接新千年的到來。新千年的鐘聲在中華大地上久久回蕩。早在這一千年之前,中華民族就以幾千年的燦爛文明而著稱于世。面對新的起點,中國人又將如何邁出新的步伐,開啟新的航程?2000年春節剛過,江澤民同志就離開北京,南下廣東,先后在高州、深圳、順德、廣州等地調研考察。2月25日,江澤民同志在廣州召開黨建工作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江澤民同志指出,“我們黨所以贏得人民的擁護,是因為我們黨在革命、建設、改革的各個歷史時期,總是代表著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著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著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首次向全黨提出“三個代表”的要求。5月14日,江澤民同志在上海主持召開黨建工作座談會時作了題為“始終做到‘三個代表’是我們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的重要講話。
江澤民同志說,實踐沒有止境,創新也沒有止境。我們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會突破我們。這是社會前進的規律。我們一定要自覺地把思想認識從那些不合時宜的觀念、做法和體制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從對馬克思主義的錯誤的和教條式的理解中解放出來,從主觀主義和形而上學的桎梏中解放出來。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又要譜寫新的理論篇章。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特別是鄧小平理論,緊密結合時代發展的新形勢、我國廣大人民的新要求、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新實踐繼續進行探索,從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到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從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到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從推進西部大開發、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到實施“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開放戰略;從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到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從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到推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從促進世界多極化和國際關系民主化,到正確應對和駕馭經濟全球化、促進共同發展,在長期執政、對外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等等,形成了一系列富有獨創性的理論成果,不斷回答“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這一重大問題,將改革開放偉大事業成功推向二十一世紀。
黨的十六大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一道確立為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的繼承和發展,反映了當代世界和中國的發展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推進我國社會主義自我完善和發展的強大理論武器,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是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
(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王妮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