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人家總叫我老太太,所有報道都寫我老太太,大概他們沒看到我 本人,還以為我老得不能動了。”
剛剛獲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的李愛珍笑著寒暄。如今已71歲的她,獲選后的生活沒有任何變化 ,能找到她的地方還是——實驗室。
6年前李愛珍正式退休,6年后 她還呆在實驗室沒日沒夜地工作。“我不是把科研看成職業,如果是 職業,那就上班來下班走,掙一份工資。我把科研看成生命的絕大部 分。”李愛珍輕言細語,“很多東西講講很容易,要把‘為國家占有 一席之地’這幾個字變成一件真實的事,不拼命根本不行。”
由于 研究領域尖端,李愛珍的名字很少為大眾知曉。實質上,她耕耘了半 個世紀的分子束外延設備和技術,對我國國防、環保、醫療、通信等 領域都關系重大。如今,一夜之間,李愛珍成了公眾人物,特別是她 的“非中國院士”身份,更引人關注。
盡管美國國家科學院評選外 籍院士的標準是:世界某個科學領域最杰出的代表、終身為人類科學 事業作出卓越和持續貢獻的科學家,但李愛珍還是告訴記者,“不能 用我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來作為引證自己應該當選中科院 院士的理由。”
“還是有些傷心”
“我覺得對不起這些推薦我的 院士們。”李愛珍的話讓記者很意外,“他們都是資格很老、在國內 外很有名望的院士,有兩位身體還不好,幫我寫推薦信,一頁頁看我 的申請材料,一次次地推薦我,我還老通不過,心里很愧疚。”
1999年、2001年、2003年、2005年,李愛珍已連續申請了4次中科院 院士資格。李愛珍一直強調,“不記得人家沒給我什么”,但她還是 承認,“真正每一次要增選院士,心里總歸不大好受,畢竟不是小孩 子,是年紀這么大的一個人,還是有些傷心。”
然而,讓李愛珍和 推薦她的院士沒有想到的是,她“意外”入選了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的評選,程序非常復雜,幾乎是在一個神 秘的狀態下進行。“我覺得反而這樣應該更公平,干脆你本人都不曉 得。”李愛珍笑著,她補充道:“這樣,能保證在整個評選過程中沒 有任何個人、小團體可以產生任何干預和影響。”
她在這次的公開 致謝信中說:“當5月1日晚9時15分接到美國國家科學院的電郵和電 話,祝賀當選外籍院士時,我百感交加。”但李愛珍還是一再表示: “如果沒有國家給我那么多平臺、項目研究經費、科研環境等支持, 就不會有我李愛珍的今天,對國家的恩情我是不會忘記的。”
祖國
兩字意味深長
“我童年正值抗日戰爭,遠在菲律賓馬尼拉的父親和 我們中斷了聯系,從小我吃過很多的苦。”回首過去的歲月,李愛珍 感嘆:“我是華僑家庭出來的,華僑最曉得祖國兩個字意味著什么。 有這兩個字在你心窩,不管外面有什么情況,你都能撐得住。”
1958年,李愛珍從復旦大學畢業,分配到當時的中國科學院上海冶金 研究所(現為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所),工作至今。其 間,她的研究方向從有色金屬冶金轉到國際科學技術發展前沿的半導體領域。
轉行,并不是李愛珍面對的最大困難。讓她心痛的是,工作不久就遇上了“文革”。“我一生為人做學問,受我的老師鄒元院 士影響很大。‘文革’時,他是大特務,我是散兵游勇特務,在這種 形勢下你很難繼續搞科研,可鄒先生關在牛棚里還寫出了厚厚的學術論文。”
改革開放后,有了公派出國學習的機會。“業務上是推薦我,但政治上認為我是華僑家庭出身,‘文革’又被批斗過,有人怕我出去了就不會回來,爭論得非常厲害。”
李愛珍至今感謝不避風 險舉薦她的鄒元院士。也因此,她在44歲時,被公派到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電子工程系做訪問學者,從而打下在國際前沿領域做研究的基礎。
“在美國時真是沒白天沒黑夜。”分子束外延設備最重要的工作條件是超高真空,但真空就是達不到,一直查不到是哪里漏氣。設備很大,閥門接口又多,李愛珍一個人在實驗室查了足足3個多月才找到漏氣孔。
上世紀80年代,西方國家一直對中國禁運分子束外延設備。“不行我們就自己造!”回國后一個月,李愛珍重新背著行李 ,來到中國科學院沈陽科學儀器廠,與其合作改造并重新設計中國自己的分子束外延設備。
設備改造進行了整整三年,那是一段異常艱苦的歲月。1983年的沈陽,吃的是一片片肥肉下的白片湯就饅頭,打小生活在南方的李愛珍,硬是咬著牙,在這里苦干了三年。
終于,在1984年分子束外延國際 會議上,李愛珍報告了用國產分子束外延設備生長的材料和物性及器件應用的論文,中國科學家們自力更生發展分子束外延高新技術讓與會國為之一震。1989年,國產分子束外延設備通過驗收并使用至今。這一行動,也讓西方不得不取消了對中國的禁運。
在李愛珍所研究的領域,有一個國際頂尖級的會議——“中紅外光電材料和器件國際會議”,哪個國家能舉辦這一會議,就表明這個國家的研究得到了國際同行的重視和認可。到目前為止,會議舉辦地一直在歐洲、美國“轉悠”。從1999年開始,李愛珍每年都提交給大會兩篇以上的報告,介紹中國的科研進展。2005年,李愛珍作為亞洲唯一的委員,申請會議在中國召開。在了解其團隊所做的成績后,大會科學委員會決定——2010年召開的第十屆國際會議移師中國上海。
“我是太喜歡講真話了”李愛珍迄今只培養了14名研究生和2名博士后,在大學迅速擴招的今天,這個數目甚至比不上有的研究生導師一年的招生人數。“我這輩子培養的學生很少,但都是親自培養親自帶的,國內外的同行非常相信我培養的學生,很多人找我要。”
現在,李愛珍的學生有在復旦當教授的、有在美國貝爾實驗室和普林斯頓大學的、還有在德國弗瑯霍夫應用技術物理研究所的……他們都是所在科研機構的主力。在學生們的心中,李愛珍不僅教他們學問,更將自己的正直與愛國,言傳身教。“我跟學生講,任何一個人都會在地球上消亡。你再有名,離開這個世界后很快就會被遺忘,但是中國這兩個字永遠在地球上存在。所以你的生命價值,就是要 為我們國家爭取榮譽。”
李愛珍的仗義執言在學術界內是出了名的。問起這點,她自己也笑,“我是太喜歡講真話了,所以人家講你上不去,就因為你老要講真話。但我覺得做人還是干凈坦蕩點好。”
就拿李愛珍研究的中遠紅外量子級聯激光器領域來說,這一理論創新是1971年蘇聯科學家提出的概念,但直到1994年才由美國貝爾實驗室成功驗證。李愛珍說,“如果一個理論提出來,需要經過23年才能證明他的想法是對的,在我們國家這個人的壓力會有多大?所以,我們要用一個平靜的心態去對待科學,你要尊重科學的發展,而不是希望今天栽樹明天就能摘果。”
今年,7位院士仍聯名推薦李愛珍作為2007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候選人。近半個世紀的科研歷程,李愛珍捫心感嘆,“我對家庭照顧得很少。”她和丈夫是一個所的同事,研究方向是硅的大規模集成電路。現在,老倆口退休了,一雙兒女都在美國做研究,“現在很難見面。我2002年去看過他們,到現在再沒去過。”
“我們兩個都堅持呆在國內。言必信、行必果是我們這輩子的做人準則。對于我們這代人,愛國心、責任心和對科學的追求是人生準繩。”李愛珍說。
鏈接
作為世界頂級科學院,美國國家科學院遴選外籍院士不接受任何個人申請,而是由院士 、31個學科組、6個學部、科學院主席團在全世界科學家中層層挑選 。其擁有的2025名本土院士和387名外籍院士中,200多位是諾貝爾獎 得主。
迄今,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的中國大陸科學家共11 人。
(來源:《環球人物》雜志 編輯:夏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