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爾訪朝,時機過早?
美國媒體對于希爾的平壤行多給予大篇幅的報道,認為是美國給予朝鮮的又一根“胡蘿卜”,不僅美朝關系的正常化似乎有譜了,朝鮮也同意讓國際原子能機構的工作代表團到朝鮮進行核設施停止運轉的檢查和監督等相關事宜。但也有華盛頓學者批評說,希爾這樣高層級的官方訪問對朝鮮來說是極具外交意義的,因此像這樣重要的外交籌碼只能使用一次,布什政府應該等到朝鮮已經做出某些讓步,履行部分承諾時再使用,現在就丟出這張王牌,時機過早了些。
歐漢倫卻認為,外界不必對希爾突然的平壤之旅有過多聯想。“布什政府過去過多地擔心外交慣例而遲遲不愿踏足朝鮮,現在,布什政府會讓希爾打破慣例走訪平壤,是因為他們已經無法再拿(外交慣例)當借口了。”
不可否認的是,布什政府對朝鮮問題所做的讓步引來一向支持對朝強硬的美國新保派人士的高度不滿。前任美國駐聯合國大使、現任保守派智庫美國企業研究所(AEI)高級研究員的約翰?波頓(John
Bolton)就撰文在《華爾街日報》上重炮抨擊布什政府的對朝政策,稱美國過于依賴國際原子能機構進行稽查和監督工作,使“原本已經夠糟的協議將變成危險的協議。”在希爾回國后舉行的記者見面會中,當被問道希爾的平壤之行是否得到副總統切尼的肯定,希爾閃爍其辭地說,他的行程“得到國務卿賴斯的批準”,“賴斯有總統的批準”。“現在的談判過程重新上了軌道,
大家都意識到這才是正途,”希爾說。
在2月舉行的六方會談中,談判各方簽署了“2?13共同文件”,美國表示愿意在澳門匯業銀行問題上做出讓步,解除對朝鮮其中部分帳戶的凍結,并恢復對朝鮮提供能源援助,以交換朝鮮在60天內凍結其位于寧邊(Yongbyon)的核反應堆和核再處理設施,即問題解決的“第一階段”。現任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貝爾弗爾科學與國際事務研究中心主任的艾利森表示,美朝還是花上超過60天的時間才走到今天這一步,再次驗證了朝核問題的復雜性。
“我認為希爾親赴平壤是適當的行動。”艾利森對《華盛頓觀察》周刊表示道,“美國連轉移2,500萬美元這樣的舉動都出現麻煩。希爾走訪朝鮮應該是他希望讓解決朝核僵局的進程繼續向前走的一個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