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日裔美國議員邁克·本田和美國在線副主席特德·萊昂西斯,各自以不同的方式對日軍侵略暴行進行揭批,絕不是簡單的個人行為。實際上,此二人的舉動極具標志意義,甚至對東亞局勢都會產生深遠影響。
美日歷史觀沖突集中爆發
冷戰后10多年來,日本右翼勢力為美化侵略歷史,竭力否認南京大屠殺、“慰安婦”等史實的存在。盡管日本與美國是“親密”的盟友,但日本政治右傾化的滋長,正在超越美國主流社會所能容忍的底線,并正在撕去所謂日美“共同價值觀”的面紗。日本右翼勢力否認當年的戰爭罪行,不僅嚴重傷害了日本同亞洲鄰國的關系,而且引發了美國主流社會和日本右翼之間歷史觀、戰爭觀和價值觀的沖突。
在歷史觀方面,美國主流社會態度的變化,始于日本前首相小泉純一郎頑固堅持參拜靖國神社。布什政府發動伊拉克戰爭后,小泉內閣曾積極配合,并借此與布什總統建立起個人私交;小泉還極力拉攏美國副總統切尼,試圖換取美國在他參拜靖國神社問題上的不聞不問。2005年12月,首屆東亞峰會在馬來西亞舉行,由于小泉堅持參拜靖國神社,致使中、韓兩國領導人拒絕同他舉行會晤。對此,小泉不僅毫無反省之意,反而辯稱:除了中、韓領導人,世界其他國家都沒有批評他參拜靖國神社。
小泉這種態度深深刺激了美國。美國忽然發現,盟國日本是個麻煩制造者。一些美國政要原本以為,中日關系緊張的主要責任在中國,但現在由于靖國神社問題,韓日關系也很緊張,說明責任不在中國。從那時起,包括美國駐日本大使在內,凡是到過靖國神社及游就館的美國人,都感到很不舒服。他們終于明白:問題出在日本右翼的戰爭觀和歷史觀上。日本襲擊珍珠港的罪魁禍首和軍人,都被當作靖國神社的“英靈”,受到首相的膜拜。這對美國人來說意味著什么?一些美國人在分析靖國神社問題的嚴重性時說,如果幾十年后,有人把制造“9·11”事件的拉登作為“英雄”來祭祀,美國人該怎么想?這些疑問,讓多數美國人感到毛骨悚然。
正是在這一背景下,2006年6月,美國議員拒絕了小泉到華盛頓國會山發表演講的請求。另外,在小泉任內,日本教科書刪除了有關“慰安婦”的內容。為此,2006年9月13日,美國眾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首次通過決議,要求日本對二戰期間奴役性奴隸的問題負責。次日,該委員會還首次舉行“日本與鄰國關系”聽證會,內容涉及小泉參拜靖國神社等引起的日本同中、韓等國關系惡化問題,及其對美國的影響。這是美日歷史觀沖突在美國國會公開化的標志。
美國緣何突然發怒
日軍從1931年起,在中國、朝鮮半島和菲律賓等地強征大量女性充當“慰安婦”,其中包括荷蘭人等部分白種人。這無疑是對女性嚴重的戰爭犯罪。1993年8月4日,時任日本內閣官房長官的河野洋平承認,日本軍隊曾直接參與在朝鮮半島、中國等地設置“慰安所”,“嚴重傷害了許多女性的名聲和尊嚴”,并對此表示道歉和反省。2006年10月,安倍晉三就任日本首相后表示:在“慰安婦”問題上繼續遵循“河野談話”的精神。
然而,日本右翼勢力竭力對安倍施加影響。“考慮日本前途和歷史教育議員之會”提出,“即使民間人士存在違背(婦女)本人意愿強行擄走的行為,但軍方和政府強擄‘慰安婦’的說法是沒有依據的”。該委員會要求日本政府“再次調查事實真相”,并阻止美國國會通過邁克·本田等人2007年1月31日提交的決議案。于是,靠右派議員支持上臺的安倍3月1日對媒體稱,“事實上,沒有證據證明之前提過的強迫行為”,即使美國眾議院決議案獲得通過,“也不意味著我們要道歉”。3月16日,日本政府又明確表示:“找不到有關軍方或官方,曾進行所謂強征‘慰安婦’的直接記述。”
日本政府的一系列表態,立即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強烈反彈。韓國外交通商部發言人譴責日本政府“試圖掩蓋歷史真相”;荷蘭外交大臣費爾哈亨稱日本的說法“令人不愉快”,要求日方做出解釋;美國駐日本大使希弗罕見地指出,“美國國民認為,日本從‘河野談話’的立場上倒退了,具有破壞性影響”,美國在“慰安婦”問題上意見是一致的,“她們就是被日本軍隊強奸了,我認為這確實發生了。而且這是件遺憾而可怕的事情”。
見美國動怒,安倍急忙改口:政府將繼承1993年“河野談話”的立場,但自民黨可進行調查。他企圖用這種“黨政分開”、“內外有別”、“矛盾后推”的做法擺脫困境。今年4月,安倍訪美前夕,曾對《華盛頓郵報》的記者說:“我從內心深處向那些被當作戰時‘慰安婦’的女性表示同情。作為一個人,我希望表達我的同情;作為日本首相,我需要向她們道歉。我認為,我們必須謙卑地看待自己的歷史并思考我們的責任。”4月27日,安倍與布什會談時,再次主動就“慰安婦”問題表示道歉。
美日之間的歷史觀沖突,似乎可以隨著安倍向美國“道歉”而告一段落了。但日本右翼勢力卻說:“美國人聽信了中國的游說”、美國“根本就不知道二戰結束后,美國士兵對日本女性做了什么”……今年6月14日,包括44名日本國會議員在內,共100多名日本人聯名在美國《華盛頓郵報》上刊登廣告,繼續否認日軍強征“慰安婦”的史實,結果弄巧成拙,激起了美國人的強烈不滿,甚至連切尼都感到憤慨。6月26日,美國眾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以39票贊成、2票反對的壓倒性多數,通過了要求日本政府就“慰安婦”問題道歉的決議案。
美國對日本歷史問題的態度變化是必然的。目前,在美國,“慰安婦”問題不僅涉及對二戰歷史的評價問題,還成了公眾關注的現實人權問題。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及其間發生的虐囚事件等,已經使美國的國際形象和軟實力受到了損害。如果美國在日本美化侵略歷史方面仍無動于衷,必將進一步損害美國在東亞的形象。在此背景下,就連原本親日的《華盛頓郵報》,也開始在社論中批評日本。這無疑是對美日同盟發出的一個警告。此外,2006年11月,在美國中期選舉中,共和黨敗北,使原本右傾化的美國政治開始向左轉,而此時日本政治立場的重心依然偏右,直接導致美日之間出現觀念上的嚴重分歧。
可能促生一種新格局
美日歷史觀的沖突將向何處發展?有分析認為,日本國會的自民黨右派團體將繼續展開活動;而越來越多的美國議員則會堅持自己的信念,并將更加關注日本。
美國的這種傾向將有利于它在東亞的戰略利益。因為從長遠看,日本極右勢力具有濃厚的反美民族主義傾向,未來很可能對美國在東亞的安全利益形成挑戰。因而,抑制日本政治右傾化,有可能成為未來美國對日政策的一個選項。這一政策將明顯有利于美國改善其在亞洲的公眾形象,有利于美國改善同中國、韓國的關系,也有利于美國全球反恐戰略免受東亞局勢的干擾……
美日歷史觀沖突的本質,是由反法西斯戰爭開始,延續至今的正義與邪惡之間的較量。日本政治右傾化的發展,可能促生一種新的國際關系格局——中、韓、美等國進行合作,共同應對日本右翼勢力的挑戰。這種格局,將有利于日本繼續走和平發展道路,是維護東亞正義與和平的必然趨勢。盡管美國國會通過的“慰安婦”問題決議案,對日本不具有法律約束力,但它對試圖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日本來說,在道義上無疑是一個沉重的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