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宮的魯賓”值多少錢
克林頓曾經戲謔道:在華盛頓期間,魯賓為美國中產階級做了很多事情,但是白宮給的報酬可比不了華爾街;去了白宮的魯賓,自己也成了中產階級。
魯賓從白宮回到華爾街之后,立馬有媒體跳出來說——魯賓是作為華盛頓“使者”回到華爾街的。盡管魯賓極力否認這一點,但他的身價卻是實實在在地大漲了。
花旗集團開出了誘人的條件:每年的工資和獎金收入不少于1500萬美元,此外還提供股票期權以及可供使用的私人飛機。但在魯賓進入花旗之后,他的優厚報酬和模糊的職責就引來不斷的爭議。魯賓從花旗總共獲得的工資、紅利和股票獎勵,高于很多花旗前任以及現任高管。魯賓到底值多少錢?
在花旗高層看來,“魯賓的專業素養、處事技巧和職業判斷力與我們的全球戰略完全匹配”。而另一方面,魯賓在華盛頓期間所掌握的人脈資源,更為花旗所看好。在任執行委員會主席期間,魯賓在花旗的工作主要包括幫助協調收購,利用自己的關系為花旗爭取業務。魯賓與世界各地的領導和企業高層時常有聯絡,一位花旗高管曾經說過:“如果你需要打電話聯絡某人,魯賓可以幫你做到。”
這就是魯賓的價值所在——一個與華爾街和華盛頓都有著極深淵源的人,對花旗的意義不言自明。
“華盛頓—華爾街復合體”
如果按照當年花旗和魯賓簽署的聘用協議,對于公司行為的過失魯賓可免于承擔任何直接責任。他的職責是“戰略管理和經營業務”,對各種可能出現的風險進行評估。也就是說,假設全球經濟發生崩潰,那么他要設法讓花旗集團免遭殃及;至于如何收拾殘局,就不關他的事了。然而,生活中總是充滿了諷刺。魯賓自己也沒有想到,8年之后,當花旗岌岌可危之際,他卻成了要挺身而出、拯救花旗于困境的人。
對于魯賓的走馬上任,股東們其實也不情愿。在股東們11月7日向曼哈頓聯邦法院提起的訴訟中,控告花旗的數位高管未能充分把握公司戰略方向,在次貸相關債券投資上不計后果,導致集團出現巨額損失,被控的高管中就包括了魯賓。但花旗選擇魯賓自有打算,下注的信心不僅僅在于選擇魯賓,更在于對“華盛頓—華爾街復合體”的信任。
華盛頓和華爾街之間的密切配合,從19世紀就已經開始。當年威爾遜當選美國總統后,對于誰適合擔任財長和國務卿的問題,就求教于摩根財團的“國王”老摩根。而華盛頓高官們與華爾街高管們之間頻繁互換角色,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比如從華爾街走向華盛頓的有來自狄龍—李德財團的道格拉斯·狄龍,他被肯尼迪總統任命為財長;此后,曾任美林證券公司總裁的納德·托馬斯·里甘,出任里根政府的財長;還有現任的財長亨利·保爾森,與魯賓一樣出身于高盛。
過去40年中,華爾街為美國財政部“輸出”了6位財長,在職時間總共加起來超過20年。這是一種頗為玩味的現象。
有著“金元政治”之稱的美國政治中,作為政治中心的白宮與作為金融中心的華爾街似乎注定有著曖昧的“戀情”。華爾街不僅以捐款的形式影響美國的政治選舉,更以直接輸送精英的手段“操控”國家的政策。而選出來的總統,也必然會為華爾街的精英們投桃報李,其出臺的政策也會有利于他們聚財。這種相得益彰的絕配,恰恰印證了美國金融史專家查爾斯·基斯特在《華爾街史》一書中的論斷——“華爾街歷史的主題,就是金融與政府之間的曲折關系。”
歷史總是充滿了戲劇性。想當初,美國首任總統華盛頓在華爾街的聯邦廳——美國第一屆國會所在地宣誓就職的時候,他大概怎么都沒有想到,“華盛頓”和“華爾街”這兩個名字今后竟有如此深厚而復雜的關聯!(來源:《環球人物》 編輯:肖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