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站環球在線消息:1月下旬,就在科索沃領導人宣布將從塞爾維亞獨立出去的時候,兩位都力圖維護塞爾維亞領土完整的塞總統候選人先后跑到莫斯科訪問。一位是偏向于西方的現任總統塔迪奇,另一位是極端親俄羅斯的民族主義政黨領導人尼科利奇。他們是在第一輪選舉中都沒有獲得必要票數、2月3日就要進行第二輪投票的情況下來到莫斯科的,以期獲得普京的支持。然而,普京“意外”地只接見了塔迪奇,卻冷落了尼科利奇。
普京為何將牌押在了塔迪奇身上?他在科索沃有什么布局?
普京治理下的俄羅斯有一個長期的國家發展規劃:以石油、天然氣為基礎,使俄羅斯重新走上強國之路。但是,目前俄羅斯通往歐洲的輸氣管道,由于途經發生“顏色革命”的烏克蘭等國,受到頗多限制。吸取這一教訓后,普京決心另辟一條地下輸氣管道,將天然氣直接輸送到歐洲(希臘)去。
1月18日,塞爾維亞與俄羅斯簽署石油天然氣合作協議。塔迪奇的莫斯科之行取得重大成果。
這項協議包括三點內容:一是建設一條長達400公里的穿越黑海海底、經由保加利亞、巴爾干的輸油管道;二是建設一個能儲存8億立方米天然氣的儲氣庫;三是收購塞爾維亞國家工業公司51%的股份。
這項計劃對俄羅斯來說有巨大的經濟利益和戰略利益,因而普京一直親自掌控。在計劃中,科索沃正處于核心地區。有意思的是,政治上親俄羅斯的尼科利奇,卻公開反對過普京的這一計劃;而在政治上親西方的塔迪奇,卻予以積極支持。由此可見,支持誰當選塞爾維亞總統,涉及普京的能源合作計劃能否順利實施。這是普京不能放下科索沃的原因之一。
車臣分裂主義和恐怖主義一直是普京的心頭之患。“9·11”事件之后,普京對改善俄美關系提出的主要條件,就是西方國家必須承認俄政府在車臣的行動是國際反恐行動的一個組成部分。在這個問題上,俄美關系常發生爭斗,但是普京的立場不僅沒變,反倒日趨強硬。普京最擔心和害怕的就是“獨立”這個詞。科索沃的“獨立”不僅將使巴爾干地區,還會使中亞地區陷入動蕩。這必將影響車臣局勢的發展,甚至波及俄國內如阿布哈茲這樣一些地區出現分裂或“獨立”趨勢。科索沃的“獨立”,還將使俄羅斯在巴爾干地區的影響和勢力失去效力。這是普京放不下科索沃的原因之二。
執政后,普京碰到的最大難題就是與北約的關系問題。8年來,普京一直采取“接觸與防范并舉”的方針。既不失與北約的親近,又以俄“本國利益”為底線。科索沃問題一直是俄美間關系較量和平衡的砝碼。科索沃的“獨立”,將必然使這一砝碼失效。就俄羅斯的利益而言,普京不想失去這個砝碼,而與美國和歐盟深化矛盾與爭斗。就目前的世界局勢來說,激烈、大幅度地改變俄美、俄與歐盟間較量和平衡的狀況,對整個世界都不利。普京更不愿意在他即將卸任、梅德韋杰夫即將繼任的情況下失去這種爭斗中的平衡。這是普京放不下科索沃的原因之三。
就歷史的發展、民族和宗教的紛繁復雜關系來看,科索沃的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歷史上曾經有人說過:“誰統治科索沃就統治了巴爾干”。更何況在當今世界上,科索沃又是通向整個歐洲的橋梁。試想當俄羅斯在科索沃有著明顯優勢時,普京怎么可能任由西方搶走科索沃呢?
因此,科索沃“獨立”問題的徹底解決,不是科索沃的領導人自己所能決定的,也不是塔迪奇或尼科利奇所能決定的。正如俄羅斯常駐北約的使節羅格津所說的,科索沃的“獨立”問題是個“潘多拉盒子”。在目前這個時期,無論是俄羅斯,還是美國及歐盟,都不敢輕易打開這個預示著種種不祥的盒子。(來源:《環球人物》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