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站環球在線消息:臺灣政治人物的言論雖然不能全信,但仍是其執政趨向的重要指標。3月22日,在臺灣選舉中勝出的馬英九,通過臺灣《聯合報》向外界表示:“我當選的是中華民國總統,可以說是中華民國臺灣的總統,也可以說是臺灣總統,但不是臺灣國的總統。”此外,在馬英九參選和就職前公開發表的言論中,這樣一些詞語頻繁出現:“九二共識”、“直航”、“恢復臺美信賴”等等。這些言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馬英九的施政理念與政策趨向,因而受到島內外的關注。
兩岸政治
“和解是必走之路”
4月29日,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釣魚臺國賓館會見了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和夫人及隨行的訪問團成員。胡錦濤指出,當前臺灣局勢發生了積極變化,兩岸關系呈現出良好發展勢頭。兩岸雙方應當共同努力,建立互信、擱置爭議、求同存異、共創雙贏,切實為兩岸同胞謀福祉、為臺海地區謀和平,開創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新局面。
據臺灣媒體報道,臺灣“總統”當選人馬英九5月3日晚表示,他高度肯定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日前在會見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時所提的“建立互信、擱置爭議、求同存異、共創雙贏”16字箴言,認為這是開啟兩岸關系新頁極為重要的方針。馬英九表示,兩岸和解是必走之路,只要雙方多來往、多了解,兩岸自然降低敵意;7月兩岸周末包機和開放大陸居民來臺觀光,他一定盡最大努力促成實現。
3月28日,馬英九分別接受島內5家媒體的專訪,有關兩岸關系部分,尤為引人關注。馬英九明確表示:“我不會去搞‘兩國論’或‘法理臺獨’,我清清楚楚就是主張‘九二共識’,全世界講‘九二共識’最多的大概就是我。”
早在選前,馬英九接受臺灣《經濟日報》采訪時就表示,如果當選將以“九二共識”為基礎,與大陸就經濟、安全與和平及國際空間三大議題展開談判。而在3月23日勝選之后的記者會上,馬英九保證在任期內不會談“統獨”問題,“支持兩岸達成的‘九二共識’”。此后,無論是與“美國在臺協會”理事主席薄瑞光會面,還是4月1日與陳水扁的“愚人節會談”,馬英九都將“九二共識”掛在嘴邊。對此,馬英九表示,“國民黨與我個人都認為‘九二共識’是存在的,民進黨可以反對,但不能否定它存在。”
馬英九告訴臺灣《自由時報》,當年香港會談雖然沒有結果,但海峽兩岸雙方通過函電往返達成了接受一個中國原則,“這是白紙黑字,不是偽造的”。“九二共識”的基本前提,就是一個中國原則。馬英九認為,“我們必須承認現實,并將現實轉到對我們最有利的方向,這才是務實的態度。”
兩岸經濟
“推動‘三通’、包機和直航”
今年1月,馬英九在臺灣六大工商團體主辦的“臺灣經濟論壇”上當眾表示,對于“三通”,如果他能當選,5月20日一上任,立刻開始推動。第一步全面開放“小三通”,不限身份,不需戶籍要求;第二步,把現已實施的節日包機變成周末包機,隨后再推進到平日包機。這個過程只需幾個月就能完成談判。但是兩岸直航不能永遠只停留在包機,因為包機是暫時性的,所以要透過兩岸協商、空運協定,把它變成固定班機。至于航線名稱就叫兩岸航線,最終成為開放的定期航班,為大陸觀光客來臺奠定基礎。
3月29日,在臺中市磐石會會長交接典禮上,馬英九表示,就任后將兌現“直航”政見,先由開放兩岸包機直航做起,方便臺商往返。同時島內7個機場,只要準備好就會開放。
另一項措施就是開放大陸人士來臺觀光。“不光是大陸觀光客,也對其他的國家做更大的開放,”馬英九預估,此舉每年可為臺灣創造約600億元新臺幣的商機以及4萬個工作崗位。他在臺中高聲問臺灣民眾:“準備好了沒?”臺下則大聲回應:“準備好了。”
島內政治
民進黨“正名”運動“當然是無效”
民進黨執政時期,為了達到事實“臺獨”的陰險圖謀,展開了大量的所謂“正名”運動,企圖通過篡改許多臺灣具有標志性意義的場所或者機構的名字,實現“去中國化”,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臺灣民眾歷史認知上的錯亂,而前任大搞“正名”運動,也正給了馬英九推動“更正”運動的空間。
馬英九將首先更正的就是曾經在選前引起社會高度關注的“中正紀念堂”改為“臺灣民主紀念館”問題,對此馬英九強調:“‘中正紀念堂’違法改名太粗暴,當然是無效。”紀念堂本身有其設置與管理條例,名稱是當時就定了的,民進黨不顧一切改名本身屬于“非法”。在馬英九看來,同樣“非法”的還包括“中華郵政”,“不能亂改”,改名叫“臺灣郵政”就是“違法”。
馬英九還對民進黨當局極力推動的將中國史列入“外國史”表示反對,“搞得好像自己是外國人,大可不必”。他還表示“國語”不必改成“華語”,因為在臺灣叫“國語”,海外叫“華語”,“反而能透過這些名稱,知道使用地點在哪里”。此外,因民進黨當局阻撓而停滯3年的熊貓來臺計劃,馬英九在當選次日的記者會上即明確表示“毫無障礙”。
島內經濟
“4年內失業率降至3%”
選前,馬英九在其經濟政策白皮書中就制定了“六三三計劃”,包括經濟增長率回到6%,4年內失業率降至3%,2016年“國民”所得達到3萬美元等。
在“六三三計劃”的基礎上,馬英九更具體地提出了“愛臺十二項建設”,十二項建設將鎖定臺灣北、中、南三個重點區域,包括北邊的桃園航空城,中部的臺中清泉崗機場與高鐵烏日站,以及高雄的自由港。馬英九還提及將會調整產業結構,發展新的產業,其中將會發展服務業,以創造更多的工作機會。
除此之外,馬英九的另一項引人關注的措施就是為臺商投資大陸松綁。4月22日馬英九與八名臺灣高科技公司的負責人會談后宣布,在他5月20日開始執政之后,將解除臺灣企業赴大陸投資最多不能超過凈資產40%的規定。他說:“未來要做的,包括對外投資凈值40%上限的松綁,包括兩岸直航,還包括能夠引進高科技人才,以及其它有關投資和稅務方面的改革。”“營利事業所得稅,還有遺贈稅,這些稅率的調整相關問題,會在我們5月20日就任后,‘財政部’盡快地成立賦稅改革委員會,來進行通盤地檢討。”
臺美關系
“清除障礙,重建互信”
對于訪問美國,馬英九直言不諱地表達了希望修補臺美關系的強烈想法。據新華社報道,3月24日,馬英九向“美國在臺協會”臺北辦事處處長楊蘇棣表達了前往美國訪問的意愿,楊蘇棣則表示,馬英九訪美事宜將交由華盛頓方面決定。
馬英九說:“如果我是華盛頓,我覺得應該讓我去。”3月28日,他再次表示希望到華盛頓訪問,稱訪美是一個歷史契機,美國可以透過臺灣政治情況的改變,在未來同時和臺北、北京維持友好關系。只是,這趟所謂“修補關系之旅”實現起來似乎難度不小。4月2日,臺灣《聯合晚報》稱,外傳美方已經回復馬營,婉拒邀請馬英九在就職前訪美。不過,對于這個問題,馬英九也通過幕僚向外界表示了順其自然的念頭,“國親駐美代表”袁健生4月1日接受臺灣《中國時報》采訪時就坦承,“他會考慮到三贏的關系,不能只管自己、不管別人,所以兩岸關系與對美關系都要處理好”。他說,“馬英九來不來美國,不是最重要;最重要的是清除障礙,重建互信”。
馬英九在其競選政策白皮書中明確表示,美國一直是臺灣最重要的盟友,布什更是“歷來對臺灣最友善的總統”。民進黨執政后,臺北與華盛頓之間的互信嚴重衰退。馬蕭如果執政,首先將修補雙方互信。一方面促請美方繼續落實與“臺灣關系法”及“六項保證”;另一方面,臺方也有決心承擔自身防務,購買必要的防衛性武器。
國際空間
不放棄“重返三大國際組織”
馬英九在對外政策的制定上,尤其是在對待臺灣加入一些國際組織的問題上,幾乎與民進黨一脈相承。其競選政策白皮書中聲稱“仍然會推動重返聯合國”,并稱這是國民黨長期努力的一部分。另外,馬英九未來還會鎖定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與世界衛生組織,為其重返國際組織的首要目標;同時還將尋求參與其它與臺灣經濟發展有關的聯合國專門機構與功能性國際組織。初期將先爭取成為觀察員,進而成為正式成員。不過,在參加國際組織的名義方面,馬英九體現出與民進黨當局不一樣的所謂彈性和務實,表示參加國際組織,只要符合臺灣的利益,名稱可以保持彈性。(來源:《環球人物》雜志 編輯:劉一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