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wǎng)站環(huán)球在線消息:“我一輩子都在住‘女生宿舍’”——作為馬家唯一的男孩,馬英九從小到大,除了父親,身邊全是女性。更有趣的是,他的4個姐妹都在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讀書,清一色的“綠襯衣、黑裙子”校服,馬英九“生活在‘綠制服’的環(huán)繞中”。當年,父親給4個姐妹取的名字依次是馬以南、馬乃西、馬自東、馬定北,正好涵蓋了東南西北。直到成年后,三姐才改名馬冰如,小妹則改名馬莉君。
大姐馬以南:倔強的“黑皮”
臺北市襄陽路23號,是“中國化學制藥股份有限公司”所在地。63歲的馬以南就在這兒工作。5月初,記者3次撥通馬以南的電話,她都在開會。盡管聲音壓得很低,但她極快的語速,讓記者感覺到她辦事利索、個性強烈。她說:“謝謝你們關(guān)心我們一家人,我也沒什么值得采訪的,我們姐妹都很好,一直很和睦。‘弟弟’當選后,家里變化也不大,還是老樣子,平常的生活啦。”
馬以南1945年出生在重慶。當時馬鶴凌和秦厚修剛從國立政治大學畢業(yè),喜得長女,疼愛不已。他們昵稱她“BABY(寶貝)”。這一年年底,馬鶴凌夫婦第一次去臺灣時,把襁褓中的馬以南放在湖南寧鄉(xiāng)的外婆家。家鄉(xiāng)人也不懂“BABY”是什么意思,看著孩子長得黑,就把“BABY”叫成了發(fā)音相似的“黑皮”。結(jié)果,“BABY”的名字慢慢被人遺忘,“黑皮”成了馬以南的小名。20世紀80年代,馬以南從美國第一次給在湖南湘潭的姑姑馬云英寫信,開頭就是:“姑姑,你還記得‘黑皮’嗎?”
1947年,馬鶴凌夫婦從臺灣返回寧鄉(xiāng)時,發(fā)現(xiàn)兩歲的馬以南非常頑皮,而且和父親一樣倔強。有一次,她惹父親生氣了,但就是不肯認錯。馬鶴凌一怒之下,拿出一根繩子,把她雙腿綁起來,關(guān)在陽臺上。后來,還是小舅舅秦效頗翻進陽臺,把她救出來。
秦效頗只比馬以南大10歲,舅甥兩人感情很好。在外婆家時,馬以南常常和小舅舅睡,有一天早上起來,馬以南把床翻得亂七八糟,秦效頗找不到自己的襪子了。馬以南急忙說:“舅舅,長大了我買雙新的還給你。”1980年,馬以南回大陸和秦效頗重逢時,還笑說自己仍欠舅舅一雙襪子。
1948年年底,馬鶴凌夫婦第二次去臺灣時,馬以南隨父母同行。她跟著父母在臺灣、香港兩地輾轉(zhuǎn),小小年紀就非常老成。1952年全家團聚、定居臺北后,父母忙于養(yǎng)家糊口,7歲的馬以南“長姐如母”,帶弟弟妹妹、幫奶奶洗菜、給父母送飯……強勢的“老大”性格就這樣養(yǎng)成了。
馬以南起初考上臺灣大學外文系,后又轉(zhuǎn)入植物病理與微生物學系。大學畢業(yè)后,她去了美國,就讀于馬薩諸塞州州立大學生物系,并嫁給了比她年長8歲、在美國地鐵公司工作的馮丹和。婚后,馬以南在美國能源部的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找到一份研究員的工作。生活安定下來的馬以南,計劃中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弟弟妹妹接到美國來讀書。
在美國,馬以南把弟弟妹妹照顧得很好。但后來,她好強、倔犟的性格給馬英九的仕途也添了不少麻煩。她總是高調(diào)出現(xiàn)在媒體上,以馬家老大自居,對弟弟的人事安排指手畫腳。臺灣媒體多次批評她“女人干政”。以至于父親馬鶴凌在馬英九競選臺北市長期間,一度公開怒斥馬以南是個“壞女人”。
但在馬鶴凌內(nèi)心深處,對長女也感到有些虧欠。他在回憶錄中寫道:“以南的才智是多方面的,如果(她小時候)家境富有,可以培養(yǎng)她在文學或政治方面發(fā)展,改變她的氣質(zhì),不至于一直遺傳我的急躁脾氣。”
二姐馬乃西:最低調(diào)的幫手
馬英九的二姐馬乃西,性格與大姐馬以南完全相反。記者那天給馬英九的母親秦厚修打電話,接電話的正巧是馬乃西。她聲音溫和,說話親切:“我是乃西,媽媽出門了。”原來這段時間,她從美國回來后,一直陪伴在媽媽身邊。
馬乃西1947年出生在臺灣,乳名“凱凱”。那年年底,馬鶴凌夫婦離臺返鄉(xiāng),襁褓中的凱凱也隨父母回鄉(xiāng),后來就留在了湖南衡山的奶奶家。
1952年,馬乃西和妹妹馬冰如跟著奶奶前往香港,和在那兒苦苦等待她們的父母、大姐、剛出生的弟弟會合了。舉家遷到臺灣后,馬乃西對藝術(shù)產(chǎn)生了濃厚興趣,初中時在素描比賽中經(jīng)常得到第一名。在大姐馬以南的幫助下,馬乃西到美國學習繪畫。她的藝術(shù)天賦在馬家是個“異類”。許多人都認為,如今馬英九的兩個女兒走上藝術(shù)道路,是受到二姑姑的影響。
多年來,馬乃西異常低調(diào)。她在美國費城的一家電腦城工作,只有在馬英九忙于競選活動時,她才會回到臺灣,住在母親家里。馬英九對這個二姐非常信任,在許多“需要馬家人”的場合,都是由她出面。馬乃西每次出現(xiàn)時,除了預先準備好的致辭、禮貌的道謝,從來不會多說一句話。2006年,在馬英九離任臺北市長時,大姐馬以南在外面風風火火地替國民黨籍市長候選人郝龍斌拉票,二姐馬乃西則在家里安安靜靜地給郝龍斌制作“好運卡”。記者們追問馬乃西的工作是什么,她只是笑瞇瞇地說:“二姐在做雜役。”
2008年1月底,馬英九岳父去世。在治喪期間,凡是必須參加的競選活動,都是馬乃西代為出席。等到馬英九岳父的葬禮一結(jié)束,馬乃西又是“無聲的二姐”,從媒體的鏡頭里迅速消失,默默無言地陪著媽媽。
三姐馬冰如:定居北京11年
北京市順義區(qū)后沙峪鎮(zhèn)安華街10號,是一所從小學到高中都采用美國教育方式的國際學校。1400多名學生均屬外籍或港澳臺籍。教學樓的2層是學校中文部,里面布置了許多中國元素:太師椅、雕花床、舞獅、臉譜、剪紙……走廊的墻上是教師欄,第一位女教師的照片漂亮而醒目,說明上寫著“中文部主任趙馬冰如”。原來,她就是馬英九的三姐馬冰如。1997年,她的丈夫趙蜀遠從ABB(美國)公司派往ABB(中國)公司工作,身為教育碩士的馬冰如放棄了在美國一所大學的教職,隨夫來到北京,在這所學校里已工作整整11年。
一名韓國籍學生告訴記者,大家都叫她“趙校長”,她的中文課上得很好,對學生又十分和藹,說話時總是帶著微笑。
馬冰如1948年出生在長沙,小名曼曼。當年年底,馬鶴凌夫婦第二次前往臺灣時,把她和剛滿周歲的凱凱留在奶奶身邊。沒有奶水,曼曼哭個不停。奶奶只好抱著她,到鄰居家討奶吃。1995年,馬鶴凌得知當年曾哺育曼曼的那個奶媽還活著,便專程托人,給她送去一筆錢。
在5個子女中,馬冰如是最聽話的一個。小時候家里條件不好,父親馬鶴凌規(guī)定,凡是大人給的零用錢,不準買零食吃。孩子們都忍不住,小妹馬莉君偷偷地買冰棍;馬英九特別想吃蚵仔煎,便讓叔叔買給他吃;唯有馬冰如,把錢都存了起來,要留給爸爸用。
小妹馬莉君:哥哥的紅娘
和哥哥姐姐相比,小妹馬莉君要幸運得多。她出生在1952年,父母結(jié)束了輾轉(zhuǎn)奔波的生活,已在臺北安定下來。而且作為家中最小的一個,她格外受到奶奶和父母的寵愛。以至于引來哥哥馬英九的妒忌。小時候,兩人經(jīng)常爭風吃醋,打打鬧鬧。
馬英九讀初中時,有一天晚上肚子餓了,就叫讀小學的妹妹一起煮面。煮了很久,兩人都不知道熟了沒有,又不敢去叫大人。馬英九就騙妹妹說,如果面能黏到墻上就是熟了,于是,馬莉君把面條往墻上摔。第二天早上,大人一起床,赫然發(fā)現(xiàn)墻上掛著很多碎面條!
不過長大后,兩人倒成了最要好的兄妹。1964年,馬莉君帶一個女同學回家包餃子,馬英九和她的同學隨便打了個招呼,壓根沒有記住她的模樣。過了10年,馬英九申請到美國紐約大學讀法律碩士,馬莉君便想到了這個同學:“哥哥,我的中學同學周美青,從臺灣政治大學法律系畢業(yè),這次也要去紐約大學讀書,不如你們互相照顧一下?”
這是馬英九第一次記住周美青的名字。
啟程那天,馬莉君為哥哥送行。到了機場,她東張西望,尋找老同學的身影。突然,一個身材高挑的女孩子朝這邊走來,馬莉君興奮地把她帶到馬英九面前:“這是我哥哥。這是周美青。”
馬英九傻傻地站在那里,渾身發(fā)熱,手心冒汗。眼前的周美青,長發(fā)披肩,白裙飄飄,風姿綽約。別看馬英九現(xiàn)在有“臺灣第一情人”之稱,可當時他有個綽號叫“馬胖”,身高178厘米,體重卻有85公斤,一點也不吸引女孩子。在臺灣大學讀書時,他的兩次戀愛都以失敗而告終。見到周美青這位佳人,他都不知道怎么打招呼了。馬莉君見狀,連忙打破沉默:“哥,我把同學交給你了,你在美國要多照顧她。”
就這樣,同學周美青在美國最終被“照顧”成了嫂子。馬莉君對此非常得意。
不過,馬莉君在自己的婚姻問題上,卻違抗了親人的意愿。中學畢業(yè)時,她結(jié)識了男朋友余可。余可的父親是一名上校,馬鶴凌覺得,這樣的門第不算太好,反對女兒和余可來往。馬莉君可不管父親這一套,在大姐的資助下,她跑到美國。兩年后,余可服完兵役,前往美國進行軟件開發(fā)工作,成為王安電腦公司的開發(fā)部工程師,和馬莉君在大洋彼岸重逢、熱戀、結(jié)婚。至今,馬莉君仍長居美國,為馬英九發(fā)展“海外粉絲”。(來源:《環(huán)球人物》雜志 編輯:劉一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