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站環球在線消息:2008年一季度,手中持有股票型基金的基民都難以逃脫虧損的命運,一季度凈值損失最小的一只股票型基金都達到了7%。前不久,印花稅下調等利好政策又使證券市場強烈反彈,股市行情出現“亂花漸欲迷人眼”的局面。現在是不是入手基金的最佳時機?現階段又該如何選擇最適合的基金?本刊記者專訪了上投摩根北京分公司總經理俞楠。
現在是買入的好時機
《環球人物》:從去年10月中旬開始,大盤短短半年內跌了一半,而最近,一些政策面的利好使股市出現了強勁反彈;與此同時,新基金的發行也迎來了歷史上的最密集期。您認為現在是買入基金的好時機嗎?
俞楠:基金是適合長期投資的品種。在中國經濟增長仍然較快的背景下,對長期投資者來說,什么時候都是買入的好時機。但我們也要提醒投資者,不要在市場下跌的時候過于悲觀,也不要在市場反彈時過于樂觀,理性投資是根本。去年12月《中國證券報》統計的一組數據顯示,2007年上證指數全年漲幅達96%,但在如此牛市下,卻有51%的股民虧損,19%的基民虧損。當前市場情況下,投資人一定要非常清楚地了解自己,了解自己所投資的產品;同時,投資人的預期要做一些調整,投資的內容和產品也要做一些調整。
《環球人物》:那么,在中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情況下,對于中小投資者而言,您認為投資一只成長性好的藍籌股和投資一只基金哪種方式更好?
俞楠:尋找藍籌股,特別是像巴菲特當年持有的可口可樂、吉列等百年藍籌,是所有投資人的理想。但這很難,需要有很強的專業度和足夠的精力。
如果具備這樣的實力,直接投資藍籌股,自然可以獲取很好的收益。但多數投資人都沒有這樣的條件和能力,就不如選擇值得信賴的基金公司的基金產品,彌補自己專業知識不足的劣勢,讓基金經理去幫你打理。只要相信經濟的長期增長趨勢,選擇好的基金公司,可以讓基金理財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同時,投資者也要牢記,買基金就是要長期持有,這也是投資基金最核心的觀念。
進可攻,退可守
《環球人物》:有人說這個時候選擇能抗跌的基金品種比較好,比如債券型基金,您認為選擇哪些基金種類合適?
俞楠:風險和收益是對等的。我始終建議投資者要構建適合自己的投資組合,任何時候都不要滿手是股票或股票型基金之類的積極型產品,但也不要全部退守為保守型的產品,要通過組合,實現進可攻、退可守。
最近的市場波動比較大,在這樣波動的市場中,平衡型基金更有優勢。前兩年市場快速上揚,很多投資人不太喜歡平衡型基金,覺得漲得太慢。但據統計,今年截至3月14日,上證指數跌幅為28.5%,股票型基金平均跌幅達16.80%,但平衡型基金的平均跌幅為13.80%,表現出明顯的“抗跌性”,平衡型基金的優勢正在顯現。
海外的長期經驗也表明,震蕩市場中,平衡型基金的表現更好。因為平衡型基金在不同的市場周期中,可配置相應的行業板塊,靈活調整股債比例,更適合在震蕩市場中進行投資。中國A股市場過去的經驗也印證了這一點。在2003年的震蕩市中,上證指數上漲10.27%,股票型基金平均回報率為16.98%,平衡型基金的平均回報率可達22.35%;同樣在2005年的震蕩市中,上證指數下跌8.33%,股票型基金平均回報率僅為0.94%,而平衡型基金實現了4.25%的平均回報率。
《環球人物》:現在不少人,尤其是收入不是很高的上班族,選擇了“基金定投”,您認為在當前的行情下,這是比較理想的投資方式嗎?
俞楠:其實在任何市況下,基金定期定額投資都是一種非常好的投資方式。我認為,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最科學的方式,基金定期定額投資是一種紀律性的投資,這種方式的原理是高也買、低也買,這樣就能買到市場的平均價格,大盤越波動,這種投資方式的效果越明顯,因而獲利相對來說比較穩定。如果要做定期定額投資,建議大家買股票型基金。
不要迷信明星基金經理
《環球人物》:對于股市此輪從6000點附近跌至2990左右的走勢,您覺得最值得反思的是什么?
俞楠:總結起來說,從2005年底到2007年這段時期的大漲,是市場行情、宏觀經濟、企業盈利共同作用的結果。
當今年市場宏觀形勢發生改變后,大家對市場的態度從極度樂觀一下子轉變成極度悲觀,這個值得我們反思。投資是個定價體系,即使在弱的經濟情況下,企業也是有價值的。所以今年的誤區恰恰和去年相反,大家在對宏觀形勢產生一些擔憂的時候就基本不考慮企業的估值,開始在任何價位都拋售股票,走到另一個極端去了。基金公司作為一個專業的機構,其基本職能就是給資產定價,而不是趨勢投資。
《環球人物》:現在基金經理有明星化的趨勢,選擇明星基金經理,是否能保證得到更高的收益?
俞楠:明星基金經理主要是一些有個人投資風格的基金經理,他們或激進或穩妥的個人風格受到了基民的關注。另外,基金經理選擇股票的流程也會影響到他們的業績好壞:基金公司的研究員先在一定范圍內甄選一些股票,然后基金經理從這些股票里挑選來進行投資。如果甄選出的股票本身就很爛,那再好的基金經理都不會有好的業績。所以我建議大家更多地關注基金經理幕后的整個工作團隊,或者基金經理后面工作團隊所在公司的整體實力。(來源:《環球人物》雜志 編輯:劉一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