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廣安市向北7公里,是小平同志故里——協興鎮牌坊村。這里青山綠水,梯田層疊,阡陌縱橫,稻谷飄香。渠江、濃溪河繞村而過,宛如兩條玉帶。清晨,記者到達時,鄧小平故里紀念園還沒開門,參觀者登記處,就已有上百游客在等待。
讓親屬自力更生
鄧小平故里紀念園對面,坐落著一幢幢中式別墅,這是政府專門給從“鄧家老院子”周圍搬遷出來的農戶修建的,每幢別墅住兩戶人家。別墅區的電線桿上,有一個大而醒目的路標牌:“鄧小平舅父家‘淡氏農家樂’往里50米”。
順著路標的指示,記者來到一幢別墅前。一位穿著背心短褲的60多歲老人正在“淡氏酒家”門前打掃衛生。他熱情地招呼記者進客廳坐下,并自我介紹是“鄧小平的表弟”,叫淡文全。
淡家客廳正墻的中央,懸掛著“鄧小平舅父淡以興之家”的大匾額,正上方掛著一張1986年鄧小平夫婦和淡以興夫婦在成都的黑白合影。兩邊的墻上,貼滿了主人收集的小平同志在各個時期的生活照片。進來吃飯的游人,都會在照片前駐足端詳。
淡文全告訴記者,“小平表哥”一直對他父親淡以興很關照。大約從1977年下半年開始,淡家陸續收到從北京某信箱寄來的衣物等包裹,上面的署名是卓琳。其間,也會不時收到一些匯款,是給淡文全父母的生活補貼,每次基本都是10元錢。從1978年8月開始,這筆匯款每月都固定收到?!耙郧懊看渭腻X物來,卓琳嫂子就寫一封信給我父親。這年9月,她連續寄兩封信。信中說,‘幺舅舅:8月份生活費10元已于8月初寄出,忘了寫信告訴你了,不知收到沒有?現在又寄去9月份生活補助費10元,望收。以后我們每月七八號給你寄,你估算一下什么時侯可收到(這個月什么時侯收到的下個月也差不多這樣),你到時就去問一下……’”淡文全說,一直到1990年,他的父母都不在了,這筆固定匯款才停止。據淡文全介紹,他的表哥鄧小平雖然對淡家很關心,也很照顧,但更要求他們自力更生,不要依賴政府照顧。1978年初,鄧小平夫婦在成都接見廣安縣委領導時,曾告訴他們不要“因為是鄧小平的親戚”而給淡家搞特殊:“我們年年都給舅舅寄些錢,他好喝酒,寄多了會浪費,也對身體沒好處。你們在生活上不要給他太多照顧,叫子女們好好遵守黨和國家的政策法令?!?/p>
“雖然我從沒見過小平表哥,但從小,我就感受到了他對我們家的關心?!钡娜f:“在我們協興老街,有人說因為鄧小平屬龍,所以他不回家。我認為這種說法不對,表哥是非常愛自己家鄉的,我父母在世時,他經常詢問家中的情況,只是他工作太忙了,沒有時間回家鄉。”
鄧家18代“根深葉茂”
告別“鄧小平舅父家”,記者在鄧小平故居管理局局長馬福的帶領下,走進了鄧小平故里紀念園。
這個紀念園以鄧小平故居為核心,園區總面積55萬平方米。園內上百種樹木、花草枝葉繁茂,像個森林公園。
入內,首先到達的是鄧小平銅像廣場?!袄先思摇鄙泶┒躺?、軍便褲、圓口布鞋,面帶微笑地坐在廣場中央的椅子上,親切地注視著家鄉的山山水水。
繼續往北走,是鄧小平故居陳列館,坐西向東。三個斜坡屋頂錯落有致,三宕三疊,隱喻鄧小平“三落三起”的人生經歷。中間一堵高墻直聳云天,寓意小平同志的豐功偉績。館內有個面積達1000多平方米的展廳,分“走出廣安”、“戎馬生涯”、“艱辛探索”、“非常歲月”、“開創偉業”、“小平您好”六個部分展示了小平同志光輝的一生。
在鄧小平故居陳列館,記者看到了新修訂的牌坊村《鄧氏家族分譜》。族譜記載,鄧家原籍江西吉安府廬陵縣,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鄧家先祖鄧鶴軒以兵部員外郎之職入蜀,安家廣安。到鄧小平的父親這一代,鄧家已經在廣安繁衍了18代子孫。
紀念館北邊500米處,是小平同志的故居——一個具有濃郁川東風情的農家三合院。院子大門朝西,由東、南、北屋組成。堂屋門額上掛著江澤民同志題寫的匾額:“鄧小平同志故居”。北廂房中間的一個房間里,陳列著一張做工精細、古色古香的雕花木床。1904年8月22日,鄧小平就出生在這張木床上?!斑@床是用柏木做的,是小平同志生母淡氏的陪嫁?!迸阃鸟R福告訴記者,“和很多舊時的婦女一樣,小平同志的母親兼具四川婦女勤勞和善良的優秀品質。小平同志曾深情地說:‘當時那個家庭能夠維持下去,全靠母親。’”
后院有一片茂密的竹林。村里的老人說,小平同志小時候最喜歡到竹林里玩耍。
從竹林沿青石板路往北走百余米,可見一方形似彎月的荷塘。荷塘的旁邊有一口老井,這就是遠近有名的“鄧家老井”。上前看,井里的水面竟高于外面地表近60厘米。據說,這口井是明朝時鄧家先祖遷入廣安時挖掘的,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鄧家祖祖輩輩和鄉親們一直共飲這口老井的水,他們用井水釀酒、磨豆腐。在這里,童年的鄧小平經常幫母親淡氏提水洗菜。夏天,鄧小平還經常用井水沖浴。
現在,“鄧家老井”已成了當地知名的礦泉水品牌。
牌坊村三易其名
紀念園的盡頭,有一座造型精美的高大石牌坊,上書“德政坊”。牌坊用青砂石壘砌而成,高約12米。馬福告訴記者,據鄧家族譜記載,鄧家有過輝煌的族史,遷入此地后鄧家第十二世孫鄧時敏,1745年官拜大理寺正卿。告老還鄉后,被清政府授予通奉大夫。為表彰他的德行,嘉慶皇帝下旨為其家鄉賜造了“神道碑”和“德政坊”。牌坊村因此得名。
不過,牌坊村在“文革”前和“文革”期間,也曾三次改名。
1958年“大躍進”時,全國刮起“共產風”和“浮夸風”。牌坊村也不例外,緊跟形勢,大煉鋼鐵,“大放衛星”,牌坊村改成了“偉大大隊”。1962年,劉少奇和鄧小平開始調整經濟政策,出臺了“農業六十條”,實行農業改革的緊急措施“三自一包”。各地此前充公的房屋、自留地、牲畜等私有財產又還給了農民,這極大地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人們的生活也得到了較大改善。次年,“偉大大隊”又改回了“牌坊村”村名。
可是,好景不長,1966年“文革”開始,鄧小平被戴上“黨內第二號最大走資派”的帽子,“紅衛兵”、“造反派”沖到鄧小平家鄉,砸爛了牌坊村的村牌,強迫把村名改為“反修大隊”。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小平同志主持工作,“撥亂反正”,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制,牌坊村又恢復了原名,一直到今天。
馬福告訴記者,牌坊村村名的變遷,是時代的產物,并非全因小平同志的沉浮而變。當然,小平同志的沉浮對家鄉的影響也是客觀存在的。在今天的牌坊村,人們仍然記得這樣的順口溜:“我是廣安叫花子,最恨江青幾個人,小平同志快出來,免得我們餓肚子!”
故居的三次維修
小平同志的母親淡氏于1926年去世,10年后他的父親也病逝,此后一直是他的繼母夏伯根在維持這個家。鄧家人全部離開牌坊村是在1951年。當時,主政大西南的小平同志正在領導搞土改,他寫信給廣安當地政府:按政策辦事,不搞特殊照顧,將他家的家產全部分給農民。小平同志把從未謀面的繼母夏伯根和兩個妹妹接到重慶。廣安縣委和土改工作隊接到小平同志的指示后,立即照辦。鄧家的家產都分給了當地村民,9戶農民搬進了“鄧家老院子”。
“文革”結束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到鄧小平故居參觀的國內外游客越來越多。而當時,“鄧家老院子”因年久失修已破舊不堪。
從1980年起,廣安縣政府開始對鄧小平故居進行保護管理,并進行維修。
據當時負責維修的縣委辦公室主任鄧欲治回憶:“縣政府給了我們1.1萬元經費,我們只是給小平同志故居添了些磚瓦,補了補墻壁,修了一條便道,在周圍栽了一些樹??墒?,這一次小小的維修居然驚動了小平同志。鄧辦(鄧小平辦公室)專門通過四川省委過問此事。打那以后,廣安縣委再也沒敢對故居進行過維修?!?/p>
但是,對小平同志故居進行維修和保護一直是家鄉人的心愿。1986年春,小平同志偕夫人卓琳,到成都考察工作。廣安縣委領導專程前往成都看望小平同志夫婦。時任縣委書記的羅國興再次向卓琳請示:“故居太破舊了,要不要維修一下?”卓琳思考了一會兒說:“你們要把錢用在人民的事業上,故居能保留下來就行了。”回廣安后,縣委召集有關部門領導開會,研究故居到底維修還是不維修?討論的結果是:還是要維修,要不然故居就會垮掉。第二次維修時,遷走了住在里面的所有農戶,門前的小路也變成了能開進小車的大路,共花費了17萬元。
第三次維修是在2004年,即小平同志誕辰100周年紀念活動的前夕,這次維修得到了中央、省市政府和社會各界的支持。
馬福告訴記者,對于小平同志故居的保護情況,鄧家人沒有過多的要求,只是要求要多栽樹,說小平同志倡導“義務植樹,綠化祖國”,他的家鄉應該走在前頭。鄧家子女還把小平同志生前在北京親手栽培的樹木,移栽到了故居。他們說,把這些樹木移栽到這里,就像是父親回到家鄉一樣。(來源:《環球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