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羅里達報道:為了適應全球經濟衰退帶來的變化,美國和中國在經濟角色的扮演發生了一些轉變。
多年來依靠提前消費來發展經濟,如今美國人也開始存更多的錢,以備償還債務。與此同時,中國政府正鼓勵著人民消費,以便刺激內需。
但是專家表示,美國經濟采取的一些積極措施可能會妨礙到中國推動全球經濟復蘇。
“財政部和在美國國內的觀點認為美國將盡可能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償還債務。”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人員的尼古拉斯·拉迪(Nicholas Lardy)說。“中國將會面對新的情況。”
拉迪估計,在全球經濟蕭條前,中國平均家庭的債務占可支配收入的30%, 而美國家庭的財務則是可支配收入的1.3倍。
“給美國的教訓是,從長遠來看是,也許減少家庭財政和金融開支會比較好,”拉迪說。“但是,短期內這不是好的策略,因為此時如果支出變少,只會放慢經濟的復蘇。”
而在中國,情況卻恰恰相反。
拉迪說,今年上半年,中國的零售業銷售總額增加了16.6%,而2008年同期增長額是12%至13%。與此同時,美國的零售消費仍處于負增長。
“好消息是我們正在改革儲蓄利率,” 佛羅里達國際大學商學院全球金融學者阿里·巴赫斯加利(Ali Parhizgari)說。“但壞消息是,這將放慢經濟的復蘇。”
巴赫斯加利補充說,中國過去積累的儲蓄為目前的投資提供了資本,并加快了經濟的復蘇。“這是一個得到高度認可的經濟現象。” 巴赫斯加利說。“為什么中國做得比我們好?他們并沒有提高儲蓄利率,而我們卻提高了。”
中國的例子告訴美國,一系列的經濟刺激措施是有作用的,美國對外關系委員會區域經濟專家布拉德·塞特塞爾(Brad Setser)說。
“在之前,中國是執行緊縮的財政政策,以壓抑通貨膨脹……一旦政府放開銀行貸款,國內經濟有能力應對,而美國過度支出的經濟卻不能,” 塞特塞爾說。 “對我們來說,這就像嘗試重新啟動停用已久的引擎。”
今年,中國政府增加19%的銀行貸款,使得中國對經濟的刺激效果大于美國。
然而賽特賽爾也表示,雖然中國GDP增長了7.1%,美國經濟缺乏增長,卻也并不能認為美國的經濟刺激方案毫無效果。
“美國GDP在第二季度只下降了1%,這已經是成效了,”賽特賽爾說。“如果美國沒有采取擴張性的貨幣政策,情況可能更糟。”
艾斯瓦爾·普拉薩德(Eswar Prasad)是布魯金斯研究所全球經濟發展方向的高級研究人員,他指出,美國經濟增長緩慢,也會影響中國的恢復速度。
中國將大多數的刺激性投資投向國有企業,為他們提供廉價資本和土地能源補貼。2003至2006年間,投資帶動的經濟增長占中國GDP的一半以上,而出口產業卻增加最多的工作崗位。
普拉薩德認為,在這場經濟危機中,美國依然是世界經濟復蘇的引擎。中國依然需要通過出口美國積累外匯儲備。“中國的增長模式不可避免地將其導向出口產業,”普拉薩德說。“這將增加外匯儲備,而現在來看,外匯儲備或多會用于購買美國國債。”
中國也可以從這次經濟危機中吸取許多經驗,清華-布魯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肖耿表示。
“以出口帶動發展的模式如果不被扭曲,本身是沒問題的,”肖耿表示。“然而如果土地和資源過于廉價,那出口便很危險…這將處在危險的競爭邊緣。但是,如果價格是合理的,那便不是出口的問題。”
肖耿還表示,中國對經濟刺激力度很大,然而改革較少。在市場穩定方面缺乏改革,土地,電力和水力的廉價導致生產業的過度開發。
然而,于美國的經濟刺激方案而言,問題的關鍵是該計劃是否過小或者過慢,而無法促進經濟恢復。
“我們的經濟刺激方案規模小效果弱,使得失業率無法提升,”馬克.維士布羅特(Mark Weisbrot),華盛頓經濟和政策研究中心聯合主任,表示。他認為醫保計劃和能源計劃都是美國政府可以有針對性恢復經濟的方案。
注:本文刊登于8月17日中國日報(美國版)第4版
(作者:Shearon Roberts 中國日報(美國版)編譯:黃千懿 編輯:孫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