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報道:攝影師李揚國在初中歷史課上第一次看到那張著名的照片:這張照片于1869年攝于猶他州岬角,紀念著橫貫大陸鐵路的接通,照片上工人們圍在兩列到站的火車旁。
“我從書里讀到鐵路是華人修建的,那是我第一次讀到關于華人的內容,并了解他們對美國歷史的貢獻,”李楊國說?!安贿^我(在照片上)沒看到華人,我甚至用放大鏡來看,可是也沒看到?!?/p>
1972年,李揚國特地前往岬角參觀歷史遺跡,一名當地人提議他去看看附近的“中國佬拱門”,那是一個天然巖建筑,記錄著中國鐵路工人的最后營地。
后來,李揚國開始用鏡頭記錄美籍亞裔的點點滴滴,近四十年來,他一直堅持不懈地投身于這項事業,而他將這一切歸功于那張照片和那次旅程。除了華人,他還拍攝日本、韓國、印度、巴基斯坦和夏威夷等地的移民及他們的后代。
1983年,底特律華裔陳果仁被兩名汽車工人毆打致死,李國揚拍下了隨之而來的社會暴亂。1974年,紐約孔子大廈工程排斥華裔勞工,遭到抗議,他也拍下了寶貴的畫面。1975年,他拍到一名華人被警察用亂棍毆打,照片被登上了紐約郵報的頭版,并在全市范圍引發了反抗警察暴力的抗議。1993年,百老匯音樂劇《西貢小姐》不啟用亞裔演員,他也拍攝了相關的抗議事件。
李國揚拍的照片既不高深莫測也不模棱兩可——它們充滿政治含義而且立場鮮明,而且往往折射華裔美國人的歷史及共同文化。
“他大概是華埠攝影師界的‘校長’” ,《村聲》雜志副主編林肯·安德森(Lincoln. Anderson)說,李國揚的作品也在這本著名的曼哈頓雜志上刊登。
2002年,李國揚向前來猶他州參加美籍華人組織年會的1000余美籍亞裔講述了他多年前的那次旅行。那次,他有機會“糾正”那引他走向攝影之路的拍攝遺漏。450名參加者乘坐著大巴,冒著大風來到了岬角,仿照當年李國揚初中課本中的照片,重新拍攝留念。只是這次,照片里出現了許多華人。
李國揚生長于紐約皇后區,他現在仍住在那里。他父親在大蕭條后來到美國,隨后,母親和姐姐在二戰結束時抵達。當時美國排華法案剛被廢除。
李國揚和他的三個兄弟名字中都有“國”字,他說,三兄弟都以各自的方式實現了這個字的含義。其中一個兄弟的名字意味為國家服務,他入伍參加了越戰;另一名兄弟的名字意味代表國家正義,他成為了一名公訴人。而李國揚的名字含義為國家的驕傲。多年來,李國揚一直以此鞭策自己。
在成為攝影師之前,李國揚是一名活動家。在皇后區社區學院畢業之后,他成為一名社區組織者,協助建立華埠健康診所。上世紀70年代,他還協助組織了首屆美國亞裔電影節,那次電影節是李安等電影人起步的重要機遇。
李國揚非常關心華埠大大小小的事務,而且對華埠的情況了如指掌。每說到一條街,他便能道出街上幾戶老商家的名號。
對華人社區的了解增加了他作品的力度。與他合作的一名編輯表示,李國揚除了提交拍攝作品,還會向編輯部娓娓道出背后的故事,使得他的照片更具敘事性。
熟識華人社區的方方面面,李國揚自稱為美國華裔歷史的“街頭學者”,并幽默地給自己起了一個外號叫做“無可爭議的,非官方的亞裔攝影大師”。雖然他意在逗趣,可這稱呼卻毫不為過。
如今,李國揚還是一如既往地忙碌著。有時候他會乘坐從曼哈頓開往皇后區的7號地鐵線, 為探索頻道拍攝沿途具有異族風情的街區。
“如果你總是認為自己是安靜的少數民族,”李國揚說?!澳悄惚阋恢倍紩恰!?/p>
注:本文刊登于9月7日中國日報(美國版)第5版
(作者:Jennifer Harris,中國日報(美國版)編譯:黃千懿 編輯:孫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