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興經濟體崛起——宏觀大勢下的博弈
新興經濟體的崛起已是大勢所趨。胡錦濤主席近期談到中國對首爾峰會的期望時指出,峰會應推動國際金融體系改革,加強國際金融市場監管,增加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國際金融機構中的發言權和代表性。
今年4月,世行改革中,發達國家已經向發展中國家轉移部分投票權。10月的G20慶州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上,各方就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改革達成協議:在2012年前,該組織將向包括新興國家在內代表性不足的國家轉移超過6%的份額,并且歐洲國家還將出讓兩個執行董事席位。日前,該組織進一步決定將中國的份額提高到6.39%,投票權提高到6.07%。而其他增加份額轉移給哪些經濟體,則可能由首爾峰會及以后的會議繼續磋商。
從份額損失看,歐盟可謂這一改革的輸家。因此,歐盟雖然承認G20慶州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達成的協議,但提出應將未來的IMF份額改革和更廣泛的治理改革“捆綁”,制定同一個時間表。歐盟一方面對美國在IMF實際擁有否決權不滿,一方面將轉讓份額和執董席位的最后期限延至2012年。這為以后的變數埋下伏筆。
在IMF改革問題上,俄羅斯和巴西更看重該機構將于2012年之后開始的新一輪份額分配改革,強調發展中國家的地位和發言權應當進一步提升。巴西財長曼特加甚至強調,對份額的分配改革應考慮推動實現新興經濟體的否決權問題。他說:“我們實際上是希望成立一個全新的IMF,一個真正代表所有經濟體的機構。”
全球金融安全和監管——核心議題下的分化
金融危機使金融安全與監管成為G20歷次峰會中的一個共同議題。各方預計本次峰會將就已經出臺的《巴塞爾協議III》作出支持性的政治聲明。但也有觀察人士認為,在金融安全與監管這樣的“大題目”下,各國關注和期待的重點以及利益取向多有不同。
在金融監管方面,歐盟調門最高。歐盟認為,繼續加強國際金融監管是歐盟對于首爾峰會的一大期待和推進重點。德國總理默克爾說,現在的任務是在國家和全球層面繼續致力于穩定的金融市場新框架,在全球建立協調一致的規則。
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今年9月通過《巴塞爾協議III》,對全球商業銀行提出了更加嚴格的資本充足率要求。歐盟已計劃于明年一季度提出立法建議,把這份協議的原則落實到歐盟相關法律中去。
首爾峰會主辦國韓國則將建立“金融安全網”作為自己確定的峰會四大主題之一。韓國總統李明博對在本次峰會上討論這一問題給予很大期許。
美國方面雖然今年以來在金融監管立法取得進展,也對《巴塞爾協議III》持支持態度,但美國一直希望借助國際頂級會議場合在全球范圍內推行本國金融標準,在金融監管方面再次搶得先機。
(來源:新華網 執筆記者謝鵬、齊紫劍,參與記者朱林、金旼旼、尚軍、劉麗娜、權香蘭、劉浩遠、胡小兵、李明、趙焱、劉亞南、趙志鵬 編輯:小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