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平壤:朝鮮經濟開始復蘇
手捧一碗涼粉,把紅辣椒似的佐料放進碗中,一位平壤婦女站在貨攤前,細細品嘗涼粉的味道。
數以千計的男女市民匯集起來,在這里擺攤,向顧客推銷蔬菜或用品,從青椒到大白菜,從雞肉到五金零件,乃至被認為最新式的家俱,當然也包括涼粉。在這個叫“統一大街市場”的地方,占地6000平方米,足足有1500個攤位。在高大的大棚式的建筑里,人聲鼎沸。
如果在別的地方,它恐怕是最普通的市景了。然而,這個故事發生在朝鮮的首都。它的出現多少有些讓人驚訝。至少在8年前,上述情形在平壤,是無法想象的事情。
2003年3月9日,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日將軍親自選址,在平壤市樂浪區統一大街一側建設“統一大街市場”,當年9月1日對外開放。在平壤,規模與之相當的“市場”還有6個,其他24個街區還有規模小一些的“市場”20多個。這些被外界認為是歷經數年的“苦難行軍”結束的象征。如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已經成為朝鮮官方正式的口號。
中國記協新聞代表團一行五人,9月21日至28日赴朝鮮參觀訪問。在離開平壤最后一天的傍晚,中國記者走進了“統一大街市場”。這個“市場”,共分三個棚區,第一區出售蔬菜、禽肉、水產;第二區銷售服裝鞋帽;第三區售賣五金電器,甚至還有家裝設計。
人頭攢動。男女市民擠在一起,好奇地尋找新的商品,或者更廉價的用品。平壤官員告知中國記者,這里的攤主不是“個體戶”,他們被稱作 “個人經營者”,當然這個“市場”,也不能被叫做“市場經濟”的“自由市場”,而是“市民商場”的意思。但是,“商品”意識很可能正在平壤蘇醒——那些議價聲、叫賣聲,在這里此起彼伏。
在平壤仙橋針織廠,中國記者看到上百名工人在車間里忙碌。廠方人士說,這個有1200名工人的工廠,在“苦難行軍”時產量大減,只能年產350萬件針織品,而2004年以來,年產都在1千萬件以上。在大同江畔,記者參觀了朝鮮規模最大的紡織廠,這個工廠有8000名工人。該廠技術人員說,這個廠年產1.1萬噸紡線、5萬平米布匹,比“苦難行軍”時增產了40%。
1990年代中后期,朝鮮遇到嚴重的自然災害,經濟發展緩慢,糧食供應困難。那幾年,被朝鮮官員稱作“苦難行軍”。有海外報章指,在這個2千萬人口的“神秘國度”——“時光停止了流動”。前幾年,平壤官方宣布說,“朝鮮滿懷勝利結束了‘苦難行軍’”。2010年年初,朝鮮官方發出“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實現決定性轉折”的號召。
在青山合作農場,記者走進稻田。農場負責人說,稻米畝產大致在660斤。在去妙香山的高速公路兩旁,金黃的稻谷長勢良好。在大同江水果綜合農場,掛滿枝頭的蘋果即將下架。農場場長聲明說,“可以放心吃,這里不施化肥,是‘綠色食品’”。
在萬壽臺議事堂,朝鮮勞動黨中央書記局書記金己南接見了中國記者。金己南很高興地對記者說:“今年以來,一切事情都非常順利!”他強調說,中央“已經確定的、今年的工作思路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加強輕工業”。同時,這位82歲的政治家并不回避談論朝鮮經濟發展面臨的困難:“用電仍然困難,等平壤兩座水電站建成之后,情況就會好轉了。還有,原來計劃的10萬套住宅的建設計劃要向后推遲了,但有另外的2400套住宅改擴建任務要在明年4月完成。明年4月15日,是偉大領袖金日成誕辰百年,到那時,我們將開啟建設‘強盛大國’的時代。”
金正日的身體健康狀況,對朝鮮政經社會穩步發展的巨大影響不言而喻。在平壤的外國觀察家發表評論說,金正日將軍“看上去健康狀況良好”,他“可以長時間散步,長時間參加會談”,“頭腦非常清楚”。將軍“正在致力推動朝鮮的經濟發展”。
中國記者下榻在平壤的高麗飯店。從32層的陽臺,可以俯望半個平壤。臨近的平壤火車站,一列列火車日夜不停地進出車站。一隊隊人流,在晨光中涌進地鐵。火力發電站巨大的煙筒,在黃昏的薄霧里噴出一團團的白煙。入夜,在飯店客廳里,可以聽到附近建筑工地上電鋸或鐵錘的巨大聲響。105層的柳京飯店在停工20年后重新開工,外墻裝修大體完工。時光,在平壤沒有停滯不前。
“今天的平壤,真像一個大工地呀!”生活在朝鮮的外國觀察家對中國記者發出驚嘆。在主體思想塔頂端的觀光臺上,朝鮮官員說:“你看呀,那些建筑工地!”大同江畔,一座座大型起重機在建筑工地佇立。沿江的一些住宅正在被工人鏟去外墻的舊磁磚,一些機關、工廠的外墻開始翻建。
在妙香山的溪流旁,一群群的朝鮮人在野外燒烤牛肉。在平壤凱旋門旁,8000市民涌入游樂場,過山車上的青年男女發出一陣一陣的尖叫聲。在這個沒有廣告的都市里,如今也出現了街頭廣告——至少在去順安機場的高速公路邊上,已經聳立起一幅巨大的汽車廣告牌。
提高勞動者積極性的措施,在一些地方已經開始嘗試。仙橋針織廠的女工掙計件工資。廠方說,“工人平均月收入有8000到1萬朝元(相當于80到100美元)”。“‘包產到戶’解決不了朝鮮的糧食問題”,平壤的一位哲學教授對中國記者說:“我們會進一步落實責任制”,但“不會利用資本主義元素發展生產”。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朝鮮官員一次又一次地講到這組短語,似乎表明勞動黨上下已經形成有關于此的共識。在送別中國記者時,朝鮮的高級官員再一次講到,偉大領導者金正日將軍“下了最大的決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八天七夜,中國記者此行平壤的印象是:朝鮮經濟已經開始復蘇。有關這個“神秘國度”,“時光凍結”的說法,“經濟即將崩潰”的說法,看起來都不可靠。平壤,似乎正迎來新的生活。
(來源:中新社記者章新新 《中國日報》記者朱淵 編輯:孫恬)
- 環球 E-weekly
- 特稿 world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