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父親節促進會在京成立
2月15日,在中華父親促進會成立的新聞發布會上,著名人文學家、中國民協節慶委員會主任、中華父親節促進會會長李漢秋等專家大聲呼吁:弘揚中華文化,設立中華父親節,切莫認美作“父”。
促進會認為,對于一個民族來說,周而復始的重要人倫節日,可以加深對自己文化的體驗和認同,進而成為全國民族的“文化記憶”。當我們未設中華母親節、父親節、情侶節時,此類主題洋節就已乘虛而入。如果聽之任之,這些來自異質文化的符號,將會成為這一代人的“文化記憶”而淡忘了自己的文化身份。
早在2010年重陽節,李漢秋、張炯、金堅范等文化學者就聯名倡議:以重陽敬老節為中華父親節。在今天的新聞發布會上,李漢秋介紹,中宣部等中央七部委《關于深化“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的方案》說:重陽應突出“敬老孝親的主題”。在原來的“敬老”后加上“孝親”,可見,重陽節是中華敬老節,可以同時是中華父親節。中華民族講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從敬自己的老人開始,把愛心推及敬別人的老人。重陽節敬老,每個人、每個家庭都參與,這樣,敬老節才能夠更好調動群眾積極性。古人以奇數為陽數,偶數為陰數;天為陽,地為陰;男為陽,女為陰。九是最大的陽數。“重陽”陽氣最盛,寄寓著更加光明、強力、興旺,所以也適宜做父親節。
黃帝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是由母系氏族過渡到父系氏族的代表。中國古代就有黃帝于九月九日乘黃龍上天的傳說,從漢代以來,人們便在這一天祭拜黃帝。把重陽祭拜黃帝的這一天,作為中華的父親節,可以說是順理成章。
中華父親節促進委員會的成立,正是基于此種認識與責任,在廣泛征求各地有識之士和節慶研究專家意見后,上報上級機構成立的專業性促進會。該會旨在廣泛聯絡和團結全國節慶文化工作者,為繼承和發展傳統節慶文化、建設和諧社會做出貢獻。
中華父親節促進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國家安全政策委員會高級研究員傅振中還表示:“國人乃至海外華人都在重陽節過起父親節,這就是文化,就是新習俗,廣泛開展起來定會成為教育人們行孝道的新平臺。”
據介紹,促進會今年將與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共同在全國有條件的省份,開展評選“十佳賢父”活動,評選結果將在今年重陽節公布;同時在全國開展“我的父親”征文活動;今年重陽節,還要在河南新鄭與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河南黃帝故里基金會、河南省黃帝故里文化研究會共同舉行祭拜黃帝儀式,舉辦中華父親節慶典活動,開展中華父親節學術研討。今后還將創辦專門網站、雜志。
(來源:中國日報記者 張子軒 編輯:陳笛)
- 環球 E-weekly
- 特稿 world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