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基文:我以樂觀的精神去改變世界
他,是被稱為“世界的CEO”的聯合國掌門人,聯合國第八位秘書長——潘基文。2011年6月21日,聯合國安理會一致通過,潘基文自2012年1月1日起連任秘書長職務5年。近日,連任之后的潘基文首次訪華并接受《楊瀾訪談錄》的專訪。
這位飽受爭議的秘書長,一向以和善示人的他,究竟因何大發雷霆?連任之后又將做出哪些決策?亞洲哲學給他的工作帶來了哪些裨益?互聯網在改變世界的同時,又給聯合國的改革帶來了哪些幫助?什么是我們想要的未來?誰又是改變我們未來的力量?在本期節目中,我們將一一為您揭曉。
不被人理解讓我很悲痛
潘基文是聯合國歷史上第二位來自亞洲的聯合國秘書長,自2006年他接替科菲?安南,成為第八位聯合國秘書長以來,至今已是他的第二個任期。在充滿變化和不確定的當今世界,聯合國秘書長這個職務既要善于協調大國與小國、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關系,又要在錯綜復雜的利益和主張之中尋找交集和妥協點。執掌聯合國這一世界上“最大的多邊權力機構”可謂困難重重。如此困難的工作,潘基文為何還要接手呢?在采訪中秘書長透露說“作為公仆,我的工作是非常辛苦的,但是無論有多么困難,對我來說都不是問題,因為我有這種信念。”但是對于潘基文來說,不被人理解是一件讓他很悲痛的事情。
運用先賢的哲學使我更智慧
潘基文1944年出生于韓國南部的一個小鎮。1970年,畢業于韓國漢城國立大學外交學專業,同年進入韓國外交部工作,開啟了他36年的外交生涯。在學生時期,潘基文有幸獲得美國紅十字會邀請,與其他學生一起前往美國接受當時的美國總統肯尼迪的接見,這一經歷改變了潘基文一生,使他從青年時代起就勵志做一名外交官。而2011年在他連任的就職演說中,潘基文引用老子的話,使人們看到他深諳東方文化的另一面。潘基文認為作為許多先賢的智慧,對于他的公共服務工作有很大的幫助,當你需要和各界人打交道的時候,總是需要運用這些智慧,所以他很驕傲自己學會了這些。
我不是“隱形人”
歷屆聯合國秘書長都認為,秘書長既不能過于強硬,也不能過于軟弱。強硬了會挑戰安理會成員國的權威引起大國不滿,而軟弱了就會說話沒有分量,沒有人理睬。而潘基文留給人們的印象是:他 “標簽”式的謙恭微笑、溫和的身體語言和低調的行事方式。實際上,自他上任伊始, 國際輿論尤其是西方媒體就沒有停止過對他的質疑,認為他缺乏領袖氣質,沒有魄力,沒有決斷力。而面對媒體的批評,潘基文回應說,在東亞文化中,謙遜是一種行為方式,但絕不代表沒有想象力和決斷力。當有時看到違背原則或者違背聯合國基本原則的事情時,他也會提高嗓門,拍案而起,發泄心中不滿。
什么是我們想要的未來
根據聯合國的預測報告,在未來20年,如果我們持續現行的生活方式的話,人類對食物的需求將會增加50%,對水資源的需求會增加30%。如果繼續按照現行的模式發展下去,20年后人類將會面臨全球性的大災難。怎樣真正實現經濟增長,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三者間的平衡,是擺在聯合國也是擺在每一個人面前的新課題。我們要留給后代一個什么養的未來呢?在采訪中,潘基文表示:“留下一個讓每一個男人和女人都活得有尊嚴的世界。我們必須讓女性在這個世界里不再受到歧視,她們應該在社會、經濟和政治等方面享有充分的機會。這就是我們希望創造和實現的未來世界,讓所有的男女都免于恐懼,在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有安全感,有工作,也有機會。”
只有樂觀的態度才能改變世界
面對日益惡劣的環境,潘基文表示:“我們已經消耗了有限的資源,以實現所謂的發展和繁榮。我們(幾乎)耗盡所有的資源。我們必須要清楚,地球是有極限的。世界的領導人必須要有一個清晰的愿景和堅定的政治意愿,讓我們都能夠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如果真的要讓這個世界有所改觀,你必須要有獻身精神,充滿希望和樂觀的精神。這是我信奉的,也是我一直在實踐著的。”
從圍繞敘利亞問題,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間的根本性的分歧,到圍繞環境發展等問題,各國利益之間的博弈,再到聯合國自身改革的步履維艱,可以想象,作為聯合國秘書長的潘基文,日子過得并不輕松,然而正向他所說的那樣,他需要保持一種樂觀的精神,因為唯有如此,才有機會讓事情向好的方面發展,隨著全球化進程的推進,可以想象呢,聯合國不僅需要向它的傳統那樣與各成員國之間加強溝通,也更需要與企業,團體和普通的民眾加強溝通與聯系,所以,潘基文秘書長顯然是意識到了這一點,也可以想見在未來的日子里,他通過社交媒體與普通公眾之間的對話不會是最后一次。
更多精彩,請關注7月27日晚23:50 東方衛視《楊瀾訪談錄》!
- 環球 E-weekly
- 特稿 world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