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央企成“走出去”主力軍 效益與影響并重
“過海”央企在數量增加的同時,“出手”也越來越大方。
清科研究中心日前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09年至2012年上半年,中國央企共完成海外并購交易35起,披露交易金額的32起交易共涉及447.37億美元。
李福勝坦言,中央企業的海外并購投資正向著高端并購方向發展,但規模大、交易額高的海外投資卻并不意味著風險更小。梁艷芬則表示,目前的一些高交易額案例與國有資本實力雄厚有關,但央企“大手筆”海外并購不該成為趨勢,針對不同規模的企業還應主張多元化發展。
專家學者普遍認為,規避央企海外投資風險,應由政府和企業雙方共同努力。政府應在央企提高自身國際法律和國際金融貿易知識的基礎上,對現有的監管制度進行調整,尤其是審批制度要進行改革。專家呼吁,要提倡“自主”,減少“包辦”。
“比起單純的盈利,央企在‘走出去’的過程中承擔的角色更為重要。”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對外經濟研究部副部長趙晉平在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說。趙晉平認為,央企在海外承擔著為中國開發更多資源、開辟更多營銷渠道等多個重任。央企的海外投資應該是戰略型的,在引入知識產權、技術專利的同時,穩定中國的資本市場。
在國際市場上,中國央企不僅是中國文化的象征,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成為國家形象“代言人”。李福勝稱,央企要發揮其“正影響力”:“就像星巴克,每到一個國家就把美國的咖啡文化帶到當地,中國的央企也應如此。”現在,無論在東南亞、非洲、拉美還是歐美國家,都有中國央企的影子,其在獲取經濟利益的同時,注重合作國的環境保護和公益事業是人們更想看到的。
在新時代的要求下,中國央企不但要帶著成功的案例、顯著的投資回報和足夠的技術專利“回歸”,更要在全球面前展示中國的形象魅力。“我們要說到做到,不能賺完錢就走。”李福勝笑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