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翹著校內的英語課,
另一邊卻自愿花錢參加校外英語培訓
學校一放寒假,湖北某高校的大二學生張明就乘車一個多小時趕到武漢新東方英語培訓中心,花580元辦了一張聽課證。他說,上學期他在學校幾乎一學期都沒去上過英語課,要趕緊趁寒假來充充電。
和張明有一樣想法的大學生不在少數,據新東方(武漢)市場部的廖世剛介紹,今年寒假培訓班報名人數已經達到一萬余人,其中,大學生占到一半以上。四六級考試、考研英語、大學英語詞匯、閱讀等近20個針對大學生的輔導班都已滿堂。
這些大學生一邊對校內英語課興致寥寥,另一邊卻自愿花錢參加校外補習班。同是英語教育,校園內外呈現冰火兩重天。
“我從不懷疑英語的重要性,也不缺乏學習英語的動力,但無論是培養實際能力還是應對考試,學校的英語課都讓我們看不到希望。”武漢理工大學大三學生李凱無奈地說。在某種程度上,英語的地位甚至超過專業課,大學英語共280個學時,遠遠多于其他專業課,但他幾次考四級都未通過,從大二開始,他就很少去上課,每逢假期就在校外參加培訓“惡補”。
“不是英語老師不負責任,但被動地接受知識很難讓我們喜歡。”大學生黃倩不久前獲得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特等獎,她從小對英語就很有興趣,但也很少去上英語課,她認為自己學習的效率更高。
記者走訪部分高校的大學生后了解到,他們學習英語目標很明確:一是通過各種考試,二是提高實際應用能力。
“對于考試,似乎上培訓班更有針對性提高更快,至于應用能力,課堂上也很難有提高。”湖北某重點師范大學的小齊說,老師每節課都會按固定模式分析教材,學生急于提高的交際能力卻得不到鍛煉。
小齊說,無論學生的英語基礎好壞,學校的英語課似乎都缺乏吸引力。小齊所在班級一節應到51人的英語課,通常只有十幾人到場,前三排向來無人就坐,也很少有人主動回答問題,盡管老師使出點名、交課堂作業等招數,也留不住他們的心。
一些教師坦言,學生們在英語課堂上背單詞、做模擬試卷的現象很常見,但他們一般也不會去管。還有些教師干脆放下沒有講完的教材,把時間留給學生自己做過級訓練,英語口語等應用能力訓練被放在了一邊。
廖世剛介紹說,從今年情況看,大學英語和四六級培訓項目增長迅速。談及原因,他認為,一方面,國家英語考試方式改革,增加了對聽力等應用能力的考核比重,學生也越來越認同“學以致用”的觀念;另一方面,英語課堂上學用脫節的狀況又十分普遍,傳統教學思路很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他們只好另辟蹊徑。
早在寒假前夕,武漢各高校的布告欄就貼滿了寒假英語培訓的宣傳廣告,在宣傳其教學思想的同時添加了不少勵志因素。
大二學生小何走出培訓班后面帶笑容,“我覺得在這里每天都有收獲,要是遲到幾分鐘我還覺得很難過。”她說,在培訓班里,既能學到所需知識,又得到了精神上的鼓勵,好像自己真的越來越喜歡英語了。
“考試和提高實際運用能力,學校英語課哪怕能完成其中的一項功能,也不至于備受冷落了。”一名大四女生說。
武漢科技大學從事英語教育十余年的殷燕副教授認為,照本宣科的傳統教學模式違背了語言學習的規律,語言學習的前提條件是使用,大學英語只有滿足學生的需求,才能走出尷尬的局面,避免資源的巨大浪費。(實習生
謝靜 記者 甘麗華)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