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流行"行話"上課睡覺稱"特困生" [ 2007-04-17 10:18 ]

上課老想睡覺的學生叫
“特困生”,而“貝多芬”則是形容一個女孩子背部裸露太多,這些都是流行于大學校園的“行話”。學校老師認為,這些“行話”豐富了學生的話語空間,但不可太過泛濫。
管小便叫“走腎”、去洗手間叫“卸載”,“人文精神”是說做人要誠實信用,富有愛心,“覺皇”指代那些非常嗜睡的人。溫大大二學生小平告訴記者,此類語言校園里非常多,學校外面的人則很難理解。就連罵人的話,也越來越含蓄,比如“用腳趾頭去想想(不用腦子)”,“不要把我當成呂洞賓(當成狗)
”,“你長翅膀了吧(鳥人)”等。
對“行話”的來源追根究底,網絡語言是一大途徑。像“吼吼(自傲的叫聲)”,“么么(吻)”,“汗(無奈,尷尬)”等都來自網絡,溫州大學大一學生小尚告訴記者,此類語言都是在網絡聊天中經常出現的,精短、鮮活、生動、還能搞笑、減壓,很快就會成為校園里的流行語。影視作品中的經典臺詞也是校園“行話”的一大來源,如“頂你個肺”,“做人要厚道”,“打死我也不說!”等,也成為學生的常用語。
校園“行話”該捧該殺?溫州大學法政學院社會學老師王新認為,
學生之間交流,如涉及比較敏感、隱諱的詞句,用其他比較容易接受的“行話”去代替,能方便學生之間的交流。從這一點上講,“行話”是有其存在價值的,但也不能任其過度發(fā)展。如果“行話”太過泛濫,導致學生在很多正常、主流的場合也用“行話”,可能會造成上級、面試者以及老師對他們的誤解,并且對學生將來從事嚴肅職業(yè)也會有比較大的影響。
來源:溫州商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