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能源
陜西是國家重要的能源化工、西煤東運、西電東送、西氣東輸基地,是能源絲綢之路上的重要紐帶和支撐點,產業發展正處在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
2015年陜西煤炭產量5.02億噸,原油產量2838萬噸,天然氣產量186億立方米。全省煤礦單井平均產能120萬噸以上,采煤機械化率95%,采區回采率70%,原油采收率達到17%。火電裝機3268萬千瓦,發電煤耗325克/千瓦時,60萬千瓦以上機組占比達到42%。煤制烯烴、煤制油產能分別達到310萬噸、275萬噸。汽、柴油產品質量達到國V標準。電網形成“關中一環、兩回縱聯陜北”的750千伏骨干網架。天然氣管網形成了“五縱兩橫一環線”的骨架。輸油管線總長度約1823公里。
可再生能源總裝機規模達到745萬千瓦,其中水電、風電、光伏發電、生物質能分別為300萬千瓦、258萬千瓦、180萬千瓦和7萬千瓦。風電主流機型單機容量提高到2500千瓦,可利用風速下降到5.5米/秒,商用光伏發電組件轉化效率提高到16.5%。
能源資源清潔高效轉化取得突破。煤炭就地轉化率達到32%。探索了煤制烯烴、煤間接制油、煤制芳烴、煤油氣綜合利用、煤油混煉、煤炭分質利用等多條資源轉化路徑,形成了國家重要的現代煤炭深加工示范基地。煤電裝機比2010年增長44%,煉廠改造提速,汽柴油產品整體跨越式達到國Ⅴ標準。
能源消費結構向清潔綠色轉化。在全國率先實施火電超低排放改造,率先實現縣縣通天然氣,比國家規定時間提前兩年多完成國Ⅴ標準油品質量升級,農村電網改造實現全覆蓋。天然氣消費比重提高到9%,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10%。西安、榆林列入國家第一批創建新能源示范城市名單。
延長碳捕集利用和封存項目納入中美元首氣候變化聯合聲明雙邊合作。“中美元首氣候變化聯合聲明”選定延長碳捕集、利用與封存項目,為陜西省繼續開展能源大省碳捕集、利用與封存工作注入了強大動力。
特別是可再生能源產業發展呈現三大特點:一是產業成長迅速。截止2015年底,全省水電、風電、光伏發電、生物質能發電合計裝機規模達到745萬千瓦,是2010年累計裝機的2.7倍。全行業五年合計完成投資約530億元,年均增長30%以上。可再生能源裝機占全部發電裝機比重達到18.5%。二是布局初步形成。目前陜西省已初步形成陜北風電和光伏發電、關中可再生能源裝備、陜南水電三大特色產業集群。三是技術水平穩步提高。風電市場中風電機組主流機型單機容量已從2009年的1MW增至目前的2.0—2.5MW,可利用風速已從6米/秒以上降至5.5米/秒;商用光伏組件的轉化效率已從2010年的14.5%提高到目前的16.5%,隆基股份單晶高效光伏電池轉化效率處國內領先水平;省內企業研發的無干擾地熱供熱技術已被國家“十三五”地熱能規劃初步列為推廣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