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權利反腐成亮點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90周年,反腐敗的形勢依然嚴峻,任務依然繁重
2010年12月29日,中國首次發布《中國的反腐敗和廉政建設》白皮書。此前中國從未如此高調清晰地對外宣示中國反腐敗的思路和立場。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常委、秘書長吳玉良向媒體坦承,國際社會對中國的反腐敗和廉政建設很關注,但由于宣傳不夠,不少人士對情況不夠了解,有的還存在一些偏見和誤解。
在白皮書發表的前一天,12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聽取了中紀委工作匯報,研究部署2011年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
“此舉說明中國反腐敗不是走過場,而是一場持續的斗爭。”長期研究反腐敗的學者杜治洲如是說。
中共中央黨校政法部教授、反腐敗研究學者林吉吉向《中國新聞周刊》表示,網絡反腐已成為公民實現參政權的重要形式,權利反腐是今后反腐敗的一種趨勢。
杜治洲2010年承擔了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絡監督”重大課題,他指出,隨著網絡監督的發展,中國的反腐模式在經歷了運動反腐、權力反腐、制度反腐后,權利反腐成為亮點。
首肯網絡監督
共39頁的白皮書總結了中國政府自成立以來,開展懲治和預防腐敗的成果。
據白皮書統計,2003年至2009年,各級人民檢察院共立案偵查貪污賄賂、瀆職侵權案件24萬多件。在懲治受賄犯罪的同時,中國完善行賄犯罪檔案查詢系統,加大懲治和預防行賄犯罪力度。2009年,對3194名行賄人依法追究了刑事責任。
對于中國近幾年的反腐敗成就,白皮書引用國家統計局的民意調查數據結果顯示,2003年至2010年,中國公眾對反腐敗和廉政建設成效的滿意度平穩上升,從51.9%提高到70.6%;公眾認為消極腐敗現象得到不同程度遏制的比例,從68.1%上升到83.8%。
新華社轉述報道稱:2010年10月26日,非政府組織“透明國際”公布了2010年全球清廉指數排行榜,其中,中國名列第78名,比2009年上升了一位。
“近幾年民眾通過網絡揭發腐敗,最終相關人員受到查處的例子越來越多,直接參與打擊腐敗的互動讓民眾在某種程度上得到了滿足。”杜治洲說。
白皮書首次肯定網絡監督的作用:中國高度重視互聯網在加強監督方面的積極作用,切實加強反腐倡廉輿情網絡信息收集、研判和處置工作。
同時,白皮書評價“網絡監督”是一種反應快、影響大、參與面廣的新興輿論監督方式。
早在2009年6月22日,最高人民檢察院更新舉報網站網址的當日,該網站因點擊率過高一度陷入癱瘓,公眾與政府協同反腐的熱情,可見一斑。
據知情人透露,中紀委監察部已將“網絡監督”列為黨風廉政理論研究專項基金項目,把網絡監督的反腐功能、現狀及對策研究列為重大課題。
權利反腐成亮點
最早提出制度反腐模式的學者、中國紀檢監察學院副院長李永忠表示,網絡集合公眾意志對公共權力進行監督,是典型的“權利反腐”。這種民間的“權利反腐”與體制內的“權力反腐”將共同構建中國特色反腐敗的完整體系。
自2008年被稱為“網絡反腐年”以來,從“天價煙”“貧困縣女檢察長開名車”到“局長日記”等眾多由網民曝光的社會事件層出不窮,網民通過網絡實現了自己的監督權利。
人民網輿情監測室在分析2009年77件影響力較大的社會熱點事件時,發現由網絡爆料而引發公眾關注的有23件,約占全部事件的30%。
2009年9月18日十七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建設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要加強網絡輿情分析,健全反腐倡廉網絡舉報和受理機制、網絡信息收集和處置機制。
同年中央黨校出版社出版發行的《中共黨建辭典》將“網絡反腐”一詞收錄其中,這是網絡監督在反腐敗中的作用得到中央高層認可的一個重要標志性事件。
專家認為從網絡社會出發,積極培育人民群眾的權利意識,是未來中國反腐敗的大趨勢。
中央借助人民群眾強有力的支持與合作,克服既得利益集團的阻力,不斷深化反腐敗體制改革。更多地依靠人民群眾的力量,而不是局限于體制內的制度建設,只有這樣才可能更大限度地遏制腐敗。
杜治洲進一步分析認為,傳統的反腐手段一個很大的缺陷,就是只有相關部門掌握相關信息,處理的形式和進度只有當事人清楚,查處過程中一旦遇到干擾和阻力,最后往往不了了之。而數量龐大的網民群體可以搜集到腐敗分子較多的腐敗證據,且傳播迅速,一旦證據被曝光,網民會不斷進行轉載,產生極強的放大效應,短時間內便會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
“網民成為中國最大的虛擬而有現實力量的‘壓力集團’。”杜治洲表示,網絡上的熱議會給相關部門以較大的壓力,推動查辦案件工作的進度,提高腐敗行為被調查的概率和查處的速度,也增強了對事件查處的透明度。
2009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紀委書記賀國強在一個月內兩次就充分利用網絡作出指示:強調要高度重視網絡舉報在反腐倡廉建設中的積極作用;要加強反腐倡廉信息收集、研判和處置工作,健全制度、完善機制,及時了解把握情況,準確判斷輿情發展趨勢,掌握工作的主動權。
“這反映出中央在反腐敗問題上開始以權利制約腐敗,希望通過外部監督促進內部監督。”杜治洲通過個人研究發現,公民監督權以前被認為是寫在紙上的權利,但是網絡的興起,為公民監督權的行使提供了更為現實的平臺。
對于權利反腐的原理,理論法學博士生導師林吉吉從法理學角度進行了分析:在法理上,很早就有關于“權力監督權力”“權利監督權力”的說法,“網絡反腐”借助網絡平臺擴大了公民的民主監督權利,它因表達或舉報渠道的不通暢而存在。
改革開放30多年,中國的經濟體制已基本實現市場化,而政治體制、特別是權力來源和權力結構還停留在計劃經濟時期。
在解釋腐敗問題時,該白皮書稱,由于中國的經濟體制、社會結構、利益格局和人們的思想觀念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各種社會矛盾凸顯。
“當前社會的主要矛盾,在不少地方和單位,越來越表現為權力的代表性滯后于人民日益增長的權利意識。”李永忠認為,權利反腐已成弦上之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