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中國在線消息:英文《中國日報》8月14日評論版頭條:繼去年12月26日中國海軍派出第一批護航編隊,今年4月2日又派出第二批護航編隊之后,7月16日海軍第三批護航編隊再次拔錨啟航,遠赴亞丁灣、索馬里海域執行新的護航任務。前后銜接極為嚴密的三次護航行動充分表明,我國海軍的海上護航兵力出動已不再僅局限于一個艦隊,其他艦隊也能派出性能先進、數量可觀的艦船來。可以說,這次接替護航行動,應視為前兩批護航任務的后續行動,既有利于我海軍更多的艦船和官兵了解和掌握遠洋海區海況及相關海上行動的特點,也可以通過實戰和具體行動來磨練部隊,達成輪訓練兵的目的,更是對我海上編隊組織指揮、后勤保障、武器裝備等方方面面高強度的實際考驗。
幾次護航行動不僅安全地護航了包括中國大陸、香港、臺灣在內的大批中國商船,保護了大量人民生命安全,維護了我重要海上交通線的暢通。與此同時,我護航編隊的有效行動進一步充分展示了我負責任大國的形象,大大提升了中國海軍在世界上的戰略影響力。
在三次護航行動中,中國海軍均得以與歐盟海軍、北約海軍,以及俄羅斯、印度、日本、韓國等20多個國家海軍的30多艘艦艇和數十架艦載機,在同一海域,執行同一任務,為我海軍學習外國海軍的先進經驗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機會。不僅如此,整個護航行動也創新了我海軍與外國海軍開展交流與合作的方式方法,為我海軍深化對外交流與合作提供了新的思路。例如,這幾次護航行動,我海上編隊與外軍的溝通聯絡頻繁程度,是我海軍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幾次護航行動,我海上編隊逐漸掌握和運用過去很少使用的許多方式,與外軍編隊進行廣泛的交流,拓展了全新的模式與合作途徑。
盡管有過多次護航的經歷,也有了一定的成功經驗,但是,在當前乃至今后的護航行動中依然有進一步改進和值得提高的方面。
首先,在硬件數量和性能尚有待進一步增加和提高。常言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實踐證明,性能卓越、設施完備,適合遠航的大中型戰艦,是執行海上護航行動的基礎與關鍵。如果要長年在亞丁灣海域保持一支具有一定規模海上編隊,除去在我近海周邊海域日常所擔負的訓練、戰備、試驗等任務,艦艇數量太少是絕對不行的,是無法完成既定目標的。此外,在海上反海盜行動中,直升機具有居高臨下、機動性好,以及相對艦艇巨大的速度優勢,因此外國海軍艦艇普遍重視派出裝載有數量較多、性能較優直升機的大中型艦船。此舉對于快速、可靠地完成各種復雜條件下的護航行動具有特殊的意義。
其次,物資、裝備的補給保障周期有待進一步縮短,且有必要建立岸上補給、修理點。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魚肉副食、瓜果蔬菜等食品是長期活動于海上的艦員保持旺盛戰斗力的物資基礎和可靠保障。護航編隊都大量攜帶并儲存各種主副食。然而,由于綠色蔬菜和水果的保存期通常不超過3周,護航編隊在多數情況下只能靠藥品來補充人體所需的各種維生素。遠離國土,一旦發生裝備故障,缺乏所需裝備的備品備件,就有可能導致主要武備失效。而且任務海區氣象水文條件復雜,難以進行可靠的海上維修。因此,及早建立岸基補給修理點,是護航編隊戰斗力不衰的必要措施。
再次,既要不斷地積累完善反海盜、護航方面的經驗,也要加強學習反海盜方面的法律知識,使官兵始終保持最佳的生理心理健康。每一次反海盜護航行動,我海軍都將得到多方面的收獲與鍛煉,積累一定的經驗。并且,我海軍也在針對性、政策性極強的護航行動中,通過具體情況,運用和掌握鮮活的法律知識。而最佳的生理心理健康,是護航編隊官兵日益重視和予以強調的內容。由于任務海區常年高溫、海況變化異常,加之生活空間狹小、艦上環境噪聲大,文化娛樂設施有限,與家人聯系很少等因素,所以借鑒外國海軍的有益經驗,最大程度地舒緩壓力,提高和保持最佳的生理心理健康顯得尤為必要。
最后,優化組織體制、提高指揮能力、增強國際司法合作,建立完善的遠洋后勤裝備保障體系等,也都是不可或缺的方面。總之,只有最大限度地予以落實,才能達到“精兵高效”目的。(作者為海軍軍事學術研究所李杰 編輯 裴培 張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