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中國在線消息:英文《中國日報》9月26日評論版頭條:危機一周年之際,全球經濟站到了一個關鍵節點上。今年7月以來,全球經濟復蘇的跡象愈發明顯,但復蘇增強的信號究竟已經轉化為長期可持續復蘇的一部分,還僅是由于刺激政策引發的短期筑底反彈?我們還需謹慎判斷。
目前全球經濟正處于反彈與復蘇、政府與市場、刺激與內生的交替時期,各國經濟正由“救急”走向“整固”。2010年對全球經濟是極其關鍵的一年,也是真正考驗各國政府大智慧的挑戰年,明年世界經濟仍充滿變數,經濟復蘇曙光可期,但路途似近還遠。
近期,美國、歐盟、日本以及其他主要經濟體國家的各項先行指標均出現清晰的反彈,表現出全球經濟較強的周期性協動。IMF、OECD等國際機構對全球經濟預期也從年初的悲觀逐漸轉向樂觀。
如IMF 3月份報告預計全球經濟今年將萎縮1.7%;4月份,預計今年將萎縮1.4%,明年增長2.5%;到了9月份,其預計全球GDP今年收縮1.3%,明年增長3.9%,大幅提高了全球經濟增長預期。
但是世界經濟企穩背后仍存很大隱憂,這使得我們對未來經濟復蘇的可持續性、復雜性和曲折性必須有清醒認識。明年是世界經濟企穩回升的關鍵一年,經濟增長動力如何切換,寬松政策如何調整,通貨膨脹預期會否演變為實際通脹,將是決定未來世界經濟走勢 是否出現拐點的三大變數,如果這三大轉變處理得好,2010年有可能是全球進入新一輪經濟增長周期的分水嶺;但是如果處理得不好,世界經濟二次下行的可能性也很大。
一是經濟增長動力是否有效切換?
如何盡快恢復經濟內生性,培育政府投資的接棒者,以減少未來政策調整可能帶來的震蕩,可能是各國政府的當務之急,但從目前情況看形勢不容樂觀。其一,政策溢出效應已經逐步減退。全球經濟大幅度下滑得到遏制得益于各國政府大規模財政刺激計劃和超寬 松的貨幣投放。到2010年中期,庫存調整將基本結束,經濟刺激措施的影響也將基本消失。
其二,從政府刺激經濟的經濟復蘇轉變成由私人需求和投資推動的可持續性增長跡象不明顯。任何持續性經濟復蘇最終必須來自私人需求(即消費和投資)的回暖,而消費和投資兩項需求都將受制于結構性因素,這可能會傷害剛剛起步的復蘇。
其三,主要發達經濟體缺乏新的經濟增長動力。危機之前美國經濟高漲的動力來自消費、住房市場和寬松的信貸。眼下拉動美國經濟增長的“金融、消費和房地產”三大動力已經衰竭,全球經濟在沒有新的增長動力出現之前,其實際增長率低于潛在增長率的局面將持續很長時間。
二是政府寬松政策是否轉向?
涉及未來全球經濟復蘇走向的寬松政策轉向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未來全球經濟也面臨著如何向市場理性回歸和政府理性回歸的過程。數據顯示,全球主要發達國家日益增加的公共債務,可能削弱振興經濟規劃的效益,妨礙復蘇。目前,美國、英國、加拿大、法 國、德國、意大利、日本以及澳大利亞和韓國,正面臨債務居高不下的問題。此外,作為制造全球流動性的源頭,美聯儲資產負債表的急速膨脹和基礎貨幣投放量的過快上漲,加劇了全球“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 的背離,在各國逐步惡化的財政收支和通貨膨脹積聚的壓力下,政策退出的成功與否,系于決策者的預見性和決斷力。因此,如何既能呵護當前來之不易的復蘇基礎,又不至于政策滯后延誤退出時機使通脹局面難以挽回,這將是各國決策者面臨的最嚴峻考驗。
三是通脹預期是否向實際通脹轉化?
從目前情況看,盡管當前在復蘇的初期價格回升步伐受到了產能、產品過剩的抑制,全球通脹還只是在預期層面,但是隨著近期全球先行指數的筑底反彈,人們對未來經濟預期趨于樂觀,基礎貨幣、貨幣乘數以及貨幣流通速度均在短期內放大,金融危機掩蓋下的 原有供求矛盾將快速重新顯現,通脹預期可能演變為真實的通脹,這將延緩增長步伐,對本已脆弱的復蘇造成沉重打擊。
因此,對經濟復蘇階段的確認具有重要意義。從經濟周期的規律而言,經濟周期性復蘇需要經歷三個階段:首先是政策刺激階段,其次是庫存周期逆轉階段,庫存周期逆轉促使企業加大清理庫存商品力度,從而可能夸大了經濟復蘇初期的復蘇活力。
最后,是內生恢復性階段。筑底的過程很痛苦,然而從衰退中的緩慢復蘇則更加痛苦,目前的全球經濟正處于敏感而脆弱的關鍵時期,經濟增強的信號究竟已經轉化為長期可持續復蘇的一部分,還僅是由于深度下挫后的急速反彈?我們還需進一步確認。(作者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副研究員張茉楠 編輯 張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