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1月13日評論版頭條:截止2009年9月,中國外匯儲備已升至2.27萬億美元。巨額外匯儲備增強了中國抵御外部沖擊的能力,大大提升了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話語權。但另一方面,如何有效管理和運用如此巨大規模的資金,已成為必須認真思考的重大課題。
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日本,其截止2009年11月的外匯儲備不過1.07萬億美元,不到中國的一半。一般認為,外匯儲備保持在3~4個月進口規模為宜。 2009年1~9月我國進口總額為7111億美元,與4個月相當的外匯儲備規模應為3200億美元左右,即使考慮到我國FDI規模較大需要更多外資利潤匯出、償還外債等因素,目前的外匯儲備規模也明顯偏高。
由此,我國外匯儲備管理須直面兩大挑戰:現有外匯儲備如何運用;如何把外匯儲備降低到合理水平。
目前,我國外匯儲備主要運用方式有:
第一,中投公司的運作。2007年成立時,中投獲得初始投資2000億美元,目前總資產超過3000億美元。中投公司主要進行財務型的股權投資,涉及海外金融機構、房地產、礦產、電力、新能源等領域。
第二,外管局的儲備管理。據美國財政部的報告,截止2009年10月,中國持有美國國債7989億美元、長期機構債4798億美元、長期公司債245億 美元、股票1008億美元,合計達1.4萬億美元,占外匯儲備的六成以上。最近,外管局準備聘請全球最大的債券基金美國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PIMCO) 旗下的基金經理朱長虹擔任儲備管理部門的首席投資官。由于其此前主要負責政府債券、機構債以及衍生產品部門的投資組合管理,這表明外管局期望借助華爾街精英來提升資產管理能力。
第三,中國大型企業的海外投資。聯合國貿發組織《世界投資報告》稱,中國2008年對外投資達到559億美元,且呈逐年上升趨勢。除對外直接投資外,工商銀行、招商銀行、 民生銀行、江西銅業、吉利汽車、聯想集團、中鋼集團、中石化等不少企業都嘗試進行了海外資產收購。
我們看到,現行的外匯儲備管理模式正面臨越來越大的壓力和挑戰。首先,自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我國外匯儲備總量一直保持快速上升態勢。巨額外匯儲備意味著在中國吸引大量FDI的同時卻借錢給美國,也就是說持有這些外匯儲備的機會成本很大。
其次,我國外匯儲備主要以美元資產為主,對美國國債的持有量更居全球第一。而長期來看美元的式微是為眾人認可的大勢所趨,這意味著外匯儲備已陷于美元貶值的現實風險之中。
再次,外匯儲備集中于中央機構,加劇了國內資產價格的扭曲。國內個人投資者可以選擇的主要投資對象只有國內的股票和房地產,導致房價不斷上揚,創業板發行市盈率甚至直逼百倍,資產價格泡沫化趨勢已然呈現,這給脆弱的經濟復蘇投下了陰影。
因此,我國外匯儲備管理的優化,除了發揮中投主動投資的功能外,筆者認為,更重要的是應利用民間投資渠道來化解壓力。
首先,應鼓勵QDII及其他形式的民間海外投資,讓國內投資者可以在全球范圍內選擇投資標的。居民利用外匯進行海外投資,一方面可以促進人民幣流動性回籠,緩解資產價格膨脹壓力,另一方面也可降低官方外匯儲備規模,使其回歸合理水平。
其次,應鼓勵我國企業抓住當前有利時機,收購或參股海外的重要資源類企業。盡管以控股方式收購海外資源企業將遇到很大的政治阻力,但完全可以以參股方式操作,最大程度地分享經濟復蘇需求所推動的資源價格上升的收益。參股而非控股,也符合我國企業跨國經營經驗不足的現實。
再次,人民幣仍有一定的升值空間。人民幣升值既有助于降低外匯儲備水平,又可以創造壓力、推動出口導向型企業實現轉型,擺脫以犧牲產品質量、環境、員工權益來謀取成本優勢的思維模式,這樣做雖難免有陣痛,但從長遠看有利于加快中國制造走向中國創造的步伐。
英文原文請見:http://www.orobotics.cn/cndy/2010-01/13/content_9310796.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作者系中歐陸家嘴國際金融研究院副院長 劉勝軍 編輯 裴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