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4月20日報道:非常之時采取非常之策,2009年在國際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中國經濟在國內經濟振興政策的推動下,順利實現了保增長目標,但也帶來傳統產業產能進一步過剩、結構調整壓力進一步加大、經濟發展可持續性減弱等問題。2010年,在新形勢下,經濟發展政策目標已然發生變化,應急之策已不再是主調,加快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成為重點,其中重中之重是產業結構調整,而產業結構調整的關鍵,是要找到有投資潛力、有發展前景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不但能讓我國經濟發展提速,更能促使我國經濟升級換代,從而向全球經濟制高點邁進。
當今世界,一些主要國家為應對這場危機,都把爭奪經濟、科技制高點作為戰略重點,把科技創新投資作為最重要的戰略投資。這預示著全球科技將進入一個前所未有的創新密集時代,重大發現和發明將改變人類社會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新興產業將成為推動世界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回顧近代以來的歷史,中國已經錯失了四次發展科技的機遇。 而今,中國經過改革開放30年,其綜合經濟實力已經躍居世界第三,在新一輪的科技和新型產業的競爭中,我們不能再與新科技革命失之交臂,必須密切關注和緊跟世界經濟科技發展的大趨勢,在新的科技革命中贏得主動、有所作為,絕不能錯過時間窗口。
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是中國經濟的戰略抉擇,政府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策規劃和重點扶持,將有效帶領中國經濟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可以預見,2010年將是戰略性新興產業政策出臺的密集之年。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元年,大動員、大投入、大發展,理所應當,但同時也應嚴防一些地方政府、相關企業和投機資本將這一“戰略”作為“戰術”,念歪經,走錯路,干壞事。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戰略,絕非戰術。
從目前來看,一些新興產業還沒有原創的技術,與發達國家還有很大差距。新興產業從短期來看,成本比較高,大家接受程度比較低。同時,新興產業從技術研發到最終投產,其投入是非常大的,需要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因此,不要寄希望于新興產業短期內對結構調整有多大作用。現在應該多做一些扎扎實實的工作,選準方向,切忌炒作概念,空泛議論。
盡管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有了雛形,但是要真正替代傳統產業成為國家經濟主導,仍有非常長的路要走。新興產業在中國的發展正面臨兩個難題:一是新興產業選擇標準難以模式化,二是新興產業尚無實質性政策支持。因此,在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上,既要有緊迫感,還需要足夠的耐心。
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既要著眼于提高國家科技實力和綜合國力,更要著眼于引發技術和產業變革。筆者認為,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要注意:
堅持自主創新。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必須在最有基礎、最有條件的領域突破核心和關鍵技術,把建設創新型產業作為戰略目標,把可持續發展作為戰略方向,把爭奪經濟科技制高點作為戰略重點。在這輪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中,一定要突出自主創新,要有自己的技術、專利和標準。
必須與傳統產業協同發展。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除了堅持自主創新外,更為重要的是必須與傳統產業協同發展,不能為了發展新興產業而忽略了傳統產業的技術進步。
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不能停留在加工生產環節。中國在傳統加工產業方面有厚實的基礎,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也可以起步于某些傳統加工業,但不能停留在產業的加工生產環節。要利用自己的資源優勢,把產業的內涵外延做深、做透,加快產業鏈向高端延伸,向國外延伸,逐步確立產業高端上的國際競爭優勢。
從環境營造做起。在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過程中,除了資金的投入支持,更重要的是體制上的創新突破。要加快推動科研人才、資金、技術、專利向企業轉移,以市場為導向開展創新,使企業真正成為自主創新的主體;大力培育創新精神和企業家精神,培養鼓勵創新、敢于冒險、不怕失敗、充滿激情的創新文化,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同時,政府要加強對各類企業的服務,鼓勵創新的良性競爭,著力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環境。
當然,金融也應提供積極支持,應全面完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金融支持體系,從而緩解戰略性新興產業資本供給不足的矛盾。另外,應開辟專項資金,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投計劃,集中力量突破制約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核心關鍵技術。
英文原文請見:
http://www.orobotics.cn/cndy/2010-04/20/content_9749991.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 (作者是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 胡少維 編輯 潘忠明)